自我精进

自我精进第三十八招:多做一点

2021-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坛子泡菜

早上听一位老师分享,他听完课之后,不仅会用思维导图记录大纲,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构建一次框架。读到有感触的点会写下改进行动计划。

不由让我感叹高手就是想的系统,做的彻底。

一、差不多

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代表了一种做事不追求更高境界的作风。这个“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胡适先生在文末做出了评价,如果人人都争当“差不多先生”,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凡事满足于“差不多”,会在意识上松弛,习惯上懒散,最终只会是“不及格”。

二、做的彻底

与差不多相反的态度则是做过头,做彻底。

这让我想起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王永庆最开始经营一家小小的米店,生意冷清。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王永庆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这样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观察到上了年纪的人自己运送米回家很麻烦,于是主动送米上门。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陈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并很快赢得了口碑。

三、多做一点

看书,在理解、应用的基础上,可以提一个好问题,积累一个好素材。

提出问题时,给1个解决方案。

给他人建议时,给1点具体支持。

写一篇文章,给出1个价值点,1个实操方法,1句金句。

多做一点,积累精进的微习惯

多做一点,把事情做过头

多做一点,积累好口碑。

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在“多一点”中被拉开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