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阅读智慧即技术纸上主义和阅读质量
前天,我在一个读书分享会上展示了我阅读过的书,以及写下的读书笔记,后面的阅读转化我只举了一个例子。关于阅读智慧,被师父点评称为“技术纸上主义”,是小儿科式的读书,同时也提出一个话题:关注阅读质量,而不在量多。
说实话,也不是自夸,我的展示中,如果没有一颗沉浸阅读之心,似乎很难有那样的积累,比如,读每一本书都会写读书感悟,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写了70多篇读书笔记,被称为“技术纸上主义”也是恰如其分。
这两天,这个词语反复在我脑海里转悠。我也就反反复复思考:关于阅读质量,是否需要这样的“技术纸上主义”呢?
我想,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还是需要的,只有少部分人不需要。
哪些人是少部分人呢?那就是明确知道自己要读什么,读了之后也能马上进行转化的,创造新成果的。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却并不多见。因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有必要思考以下三个话题。
第一,阅读之量如何界定
曾经读到这样一段话:
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呆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不仅是腻味,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读书的品位来自阅读的经验,读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
很喜欢“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就是说:唯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方能达成你想选什么书的目的。
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要读的书很多,可以说只要是正向的书,心理学的、哲学的、历史的、人文的、教育原理的都可以阅读,都需要阅读。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说:一名教师理想阅读规划是:本体性知识占50%,专业知识占30%,人类基本知识占20%。这里也只是阅读内容的占比,至于要读每一类要读多少本,其实是因人而异的。于我而言,是工作不止,阅读就不止,是生活不止,阅读就不止。
第二,技术的纸上主义是否需要
如何证明你阅读过一本书呢?除了批注勾画、摘抄之外,可能最有说服力的便是写阅读体悟了。写阅读体悟,可以让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一个融通,赞成的,反对的,有思考的,创新的,都可以书写出来。不写,就不知道自己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和当下的自己有什么关联。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笨鸟来说。
所以,我一定需要这样的技术的纸上主义,这是一条绕不过去的成长通道。
第三,阅读质量如何确定
长成你现在的模样,你很难确定是之前吃的哪一碗饭或者喝的哪一碗汤的功劳。所以,当你取得一定的成就后,你一定也无法明确感受到是过去读过的哪本书,或者做过的哪件事,或者遇到的哪个人的功劳。所以,当我们谈论阅读时,其实也就只能谈与阅读最近的动作。要想谈论阅读质量,一定是和整个人的状态发生关联,他的情绪,他的输出,他的人品,他的成果等,技术的纸上主义只是其中一条看得见的成品。
这样思考的时候,也就明晰了我的阅读行动:继续用技术的纸上主义,促进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