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诸子百家认知日更系列~生活点滴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2019-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套马地汉纸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

见日明,守柔日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如果得知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万物,又持守着万物的根源,终身都没有危险。塞嗜欲的孔窍,闭起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打开嗜欲的孔窍,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智慧的光,返照内在明,不给自己带来灾殃,这叫做永续不绝的常道。

本章先论道为天下物、事、象之本源(母),再次说明凡事都有规律及遵守道的法则,生存、处事,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迷失自我。

从性别文化的角度看,《老子》一书充满着对母性和女性特征的颂扬赞美,其中鲜明地透露出远古母权崇拜的文化意识。

的确,老子学说有太浓太浓的女性化色彩,其中凝结着太强太强的母权意识。诚然,作为中国哲学史本体论的开创者,老子主要讨论的是宇宙生成论、世界观以及人生观这些哲学基本问题,并没有去正面谈论过男女地位和与之相关的话题。但是,翻开《老子》一书,你就会发现全书,从头到尾都是用以说道论德的喻体和象征体,都跟女性密切相关。“道”是其哲学之核心,这“道”作为宇宙之原始、万物之本根,就再三被老子称为“天下母”、“天地母”;不仅如此,为了将“道”创生天地万物的功能更形象地揭示出来,他干脆喻之为女阴,也就是所谓“玄牝”。

事实上,老子也直接用母子关系来形容“道”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如本章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后人常说“老子英雄儿好汉”、“有其父必有其子”什么的;这其实已是染上了浓厚男权主义色彩的语言。《老子》的用语却相反,这“得其母以知其子”,若翻译成现代人熟悉的话,无非就是“有其母必有其子”而已。

老子讲的“母”,就是“道” 。“子”就是天下万物。

这一章主要讲我们怎样去遵循自然的规律。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那么就应该认识大自然的德性,不能从个人角度来认识大自然的德行,还要从自然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因为只有这样才在生活中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一切顺其自然,不妄加施为了。这句话也就是说,站在自然大道的立场观看自己,让自己保持与大道一样的德性,塞住贪婪的孔目,闭住嗜欲的门径,坚守柔弱,这样就无灾无害了。

我们总是不能够从事物的客观立场来观察世界的本质,总以自身的感受和观点来认识和判断世界,也就对事物产生了片面性的认识,比较主观盲目,从而产生自负的心理,这样也就给我们招来了不少的灾祸。有一句话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就是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判断。这也就说我们也一直在劝诫自己去做一个旁观者,站在事物的立场去看待事物,就像站在山顶看山谷一样。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我们的心中有太多的欲望和杂念干扰着我们,使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受到束缚,从而也就无法回归清净自然的大道中去,也就无法使我们的心灵在清静无为的天空中,获得自由翱翔的能力。结果导致我们的心灵总是被关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中,看到的也就是一小片天空而已,犹如井底之蛙,束缚了我们视线,听到的也是单调的音律,又怎能了解世界的全部,又怎能看清万物的起始呢?

老子的智慧教给了我们一种认识的方法,要求我们学会从另外的立场来观看自己。我们人类最大的毛病在于喜欢从自己的角度看自己,不能从另外的立场来观看自己。

                                    2019-10-1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