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的“过度反应”和塔布勒的“过度反应”

2021-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采蘑菇的小Timor

反脆弱需要过度反应

在我的理解中,“过度反应”是这个意思:

比如,小明不小心摔倒了,一般父母会把他扶起来,安慰下或者再提醒他以后要小心,而过度反应的父母会想把他带到医院去做个全身检查,觉得他这么一摔身体会出现不得了的伤害。

但是《反脆弱》一书中提到的“过度反应”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到底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呢?

根据网上搜到的信息,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

对某些场景或某些事件,或者自己受到某种刺激,做出过于强烈的情绪或者行为反应,我们一般称为过度反应。人在某种精神疾病或者说持续压力的状况下,有时候会对自己的情绪调控能力会下降、会减弱,这时候遇到一些临时性的刺激性事件,可能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喊叫、指责对方,说话就是说一些攻击性的言语,不适当的攻击性言语,就是远远的超出世界本身,对一般人造成的这种影响,我们就从这种反应作为所谓过度反应。

解释二:

机体对疫苗接种或免疫治疗产生过强(超过正常阈值)的反应。

看了这两种解释后,我的疑惑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回到书中,继续寻找答案。

“一个过度反应的系统,会采用超额模式,建立额外的能力和力量,预期更坏结果,对有关危险发生概率的信息作出反应。”

塔布勒认为对挫折的过度反应所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创新,而压力与挑战的缺乏,都会导致应激反应不足,从而降低最佳表现的水准。过度反应机制会使我们在有一点干扰和压力的情况下,更好的集中注意力。

比如,一场短跑比赛,如果跑得最快的选手和其他人的差距非常大,那这场比赛,他个人就很难发挥出最佳水平。但是如果同场竞技都是高水平的运动员,则突破个人记录,赛会纪录,甚至世界纪录的概率都非常大。这也是现在很多城市马拉松赛,设置陪跑员的初衷。

塔勒布在书中还提到一种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过度反应建立的隐性反脆弱性,即被人攻击和负面信息曝光时,如果能扛过这种诋毁,则能大大收益。换成另一句我们很熟悉的话——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每次遇到问题,或遭遇挫折时,过度反应帮我们建立起来的反脆弱系统,都将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骨折的地方,愈合后往往会长得更加结实,以确保患处在以后的冲击中,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反脆弱很重要,“过度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反脆弱能力,那我们可以怎样在生活中“过度反应”呢?

一、设立“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轻易能达到的目标不是好目标,怎么也实现不了的目标也不是好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它应该是跟你的现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跳一跳是能够得着的。

那怎么定目标,距离才合适呢?

一般来说,当你在立一个目标的时候,至少要明确这么几个事:

第一,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第二,具体的执行动作。比如你说我要减肥,它就是一个抽象的动作。但你说我今天晚上不吃晚饭,这就是个具体的动作。

第三,执行动作的数量。比如我要多读书,就没有数量,要把数量定下来,比如每天读五页书。

第四,执行动作的完成度。从一开始就明确,到什么程度,这个动作算真的完成,避免糊弄自己。

二、每年去3个从未去过的地方,认识3个完全陌生的人。

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熟悉的生活节奏,会让我们变得安于现状。安于现状没有错,但是如果你的初心是不断前进,那就有必要调整下了。每年去3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和世界的链接。每年去认识3个完全陌生的人,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社交恐慌,锻炼沟通能力。

为什么数量定为3个呢?因为1个可以敷衍完成,2个勉强能完成,3个则是会有一定的经验和改变一些固有想法。

三、拥抱困难。

每当困难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表现出一副非常厌烦的态度,好像困难就等同于麻烦,却总是忘记我们解决困难后,发自肺腑的开心和自豪之情。

事实上,不管我们对于困难的态度如何,困难躲不了,也避不了。所以与其因为厌烦拖拖拉拉地去解决,折磨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理,还不如开心地去解决。

再者,《反脆弱》一书告诉我们,每次遇到问题,或遭遇挫折时,过度反应帮我们建立起来的反脆弱系统,都将在下一次遇到问题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所以,不管是冲着未来的便利也好,还是改变自己也罢,拥抱困难,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