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时代的字书教育
我国目前最古老而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但殷商学校如何进行书法教育,由于文献不足,不好妄加猜测。前面我们讲过周秦时代的学校教育,其中有六书的文字教育,那么周秦时代的文字教育是如何进行的?根据什么教材进行教学?却是有据可查的。
据文献记载,《史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的编纂施行,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的文字整理与规范,也是文字教育和书写训练有了固定范本、步入规范阶段的开端,标志着王者之风化及天下之政治思想最终在文字上有序而具体的落实。根据《说文解字》所收籀文和春秋战国秦文正体字形,我么可对《史籀篇》的规范大篆及其书写训练做出以下推测。
其一,偏旁结构式样、组合位置趋于固定,也就是字形写法大体固定,至于某些字形有所增繁,是为了庄重规范,还是美观,不得而知。字形写法的规范,意味着文字教育的规范,比之相对散乱的西周文字,无疑是个重大进步。二、线条的屈曲摆动在样式上、在字形中所处的位置和书写上,均有明显改进。是大篆的字形变得更加图案化、美化和符号化,当然书写也更加烦难。换言之,以上这种变化突出了文字教育和书写训练价值,使书法更加具有普遍的技能意义。三、秦国完整地保留了《史籀篇》的文字教育,并在实践中加以改进。从春秋时期《秦公钟》《秦公簋》、秦公大墓石磬刻字、《石鼓文》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来看,秦文整体基本恪守《史籀篇》文字教育,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文字变迁和文字教育有重大意义。四、秦后期文字教育开始脱离《史籀篇》系统。秦始皇颁行小篆统一文字没有像度量衡蔡邕秦国旧制以《史籀篇》做样板。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受六国文字影响。
秦始皇“书同文字”,编纂写定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小学文字教育和书写训练的标准范本,借以推行小篆。尽管其国寿不久,但在消除六国异文、规范文字书写、引导书法重归统一方面,迈出了坚实、重要的一步。其影响中国文化尤其是文字和书法达两千年之久,且会延续下去。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字书为范本,同时进行识字和书写训练,始于自西周宣王时代的《史籀篇》,其后又有《仓颉篇》《急就篇》《说文解字》《干禄字书》,也都是如此,我们称其为字书教育。从西汉末年陈遵的尺牍书法、东汉初期刘穆的草书尺牍被赏悦收藏开始,书家作品逐渐成为与字书并行的习字范本。这种由“翰墨之道生焉”的现象称为“法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