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班吗?
我家娃9月份上幼儿园,最近刚报完名,缴完费之后,学校马上又推出一个可以让孩子提前去适应幼儿园生活节奏的衔接班,时间大概是一个星期。
而昨天晚上,弟媳妇也来问我,侄子过完暑假就要读小学一年级了。她看到外面铺天盖地的幼小衔接广告,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个呢?
不得不说,早期的教育有一个令人沮丧的趋势,即从中小学高年级到幼儿园都呈现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排式”向下推行。这里当然指的是从学习内容上的提前,幼儿园就把小学的知识提前学习了,小升初之前把初中的知识提前学习了;也包括市场催生出来的焦虑令学校和父母都把时间也提前。
虽然进幼儿园和升一年级是两个不同年龄层次的话题,但是关于衔接班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对方都是打着让孩子提前适应学校的生活为目的,但我认为还是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说让孩子能在里面正规学到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目的是否能够达到。一个星期或半个月的衔接班,对你家的娃影响能达到多少?
试试看问自己:我的孩子在这半个月的适应过程当中,也许能做到早睡早起,适应学校的上课作息时间,但是课程结束之后呢?孩子是否马上就变回原样?睡到日上三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这跟衔接班没有关系,一定是父母需要安排得当,培养了孩子规律的作息时间。这跟父母的统筹安排和坚持有关。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报了衔接班就是个鸡肋,不要也罢。孩子在这半个月就学不到什么。
所以啊,孩子能不能提前适应学校的生活,关键在父母能不能提前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让孩子去适应学校的上课时间。而不是靠这种所谓的衔接班,当然如果你家娃没人带,刚好想趁着这个班顺便有人带一下,那另当别说。
其次,这个班能学到什么东西?
是能力的培养,通过一个星期半个月的衔接班,你期待孩子的能力有哪些提升?是学会数字还是字母?或者是握笔写字?坐姿标准端正?亦或是能够了解课堂,适应课堂的节奏,注意力集中听他人的指令?
这些能力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蛮重要的,也是为了后期更好的学习而做好准备。
可是如果我们指靠短期衔接班来完成这些目标是不现实的,如果换个思维,在平时的亲子陪伴中,多让孩子往这些目标去靠近,父母通过一些日常的活动和游戏,有意识的将这些能力培养起来。等孩子真正上学了,他是不会落后其他的孩子的。
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上学是什么样的态度,对学习是什么样的态度?孩子对日常的绘画,读书,写字,计算等天然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我们要细心保护,而不要为了“衔接”,孩子还没上学就已经厌倦和抵触坐在桌前,拿笔写字,讨厌上学了。
很多父母自己都是拿着手机陪伴孩子,熬夜晚睡的,却希望衔接班把孩子的良好习惯一步到位完成是不可能的。
最后,来说说父母的陪伴时间正在缩短,也许就此越来越少了!
一个事实是,孩子一旦背上书包,进入幼儿园,升入小学,就正式踏入独立的旅程,自此以后,Ta是渐行渐远地与父母的怀抱分离了。
既然如此,何不趁孩子还在身边时就多陪陪Ta,不必过早把孩子送入衔接班。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教授研究表明,幼儿园可能或多或少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但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学前教育(包括学前班和幼儿园)对课外没有太多有利学习条件的孩子产生的影响最大,比如来自经济水平偏低或关系不稳定的家庭的孩子;而且,低质量学前教育的积极影响极小,甚至没有积极影响。一个来自贫困家庭或有一个每天一睁眼就疲于赚钱养家的单身妈妈的孩子,可能会从强有力的学前教育课程中学到惊人数量的东西。
而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可能就无法从目前更为普遍的普通质量的学前教育课程中获益多少。
所以,我们根本就没必要焦虑孩子是否该上幼儿园了,该上衔接班了。当然国内属于富裕家庭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教育还是要依靠幼儿园的系统课程来促进孩子的发展。但是起码我觉得不必过于焦虑了。如果你有时间和能力,自己在家创造一个孩子能力向前发展的环境,也是可行的。
就如我的一个表弟,每一次见到我的娃都要催,你怎么还不去上幼儿园?又问我和老公“你们怎么还不送孩子去上幼儿园?早点送去好!”这种极端的认为一定要早点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才好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
当然,还有一个更客观的现实是,我们的很多孩子都是由家中的老人带的。因为老人的教育观念完全跟不上父母的要求,甚至还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我的同事,外婆带孩子就是整天带着娃看电视。这种情况下,建议趁早送去幼儿园和衔接班。
孩子所在之处就是课堂,我们的孩子天生就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事情中学习的。学会保护和恢复孩子的最佳学习区域,我们的孩子就会有学习的活力和力量。当然,今天的话题没有绝对的认为报衔接班就好或不好,父母有一些基本的理念,从孩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但不必跟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