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46)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46)《道德经》第十章赏析
――牧童对涤(修)除玄鉴(览)的认知
涤和修好理解,当然了修比涤更深一点,涤,洗干净。修,修理、修正、修习。鉴,平素多理解为鉴别鉴赏借鉴。览,看,有时通揽。实际上鉴和览有共同点就是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赏心悦目,利己心性”的东西。
明白这些词(字)意后,再了解涤(修)什么?借鉴(采纳)什么?是玄?玄又指什么?
有“大家们”解释玄指德之深妙虚静,结合上下文牧童认为不妥。
也有“大家们”解释为“道”,依据是“无名和有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牧童认为也有点偏颇。
更有“大家们”解释说甲骨文中玄和幺是同一个字,幺是最小的单位,玄的意思是指最细微的现象泛指事物最初的形态,牧童以为似乎也不全妥。
还有说摒弃杂念(涤)不用(除)自然万象(玄)参照(鉴、览)来理解“玄”能不会有纰漏(疵)吗?牧童以为这种解读接近老子本意但非老子本意。
还是从第一章寻找答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天地之始咱不认知,认知以后给分门别类归纳命名,母始,这时才开始认知这个天地之始就存在的环境。这两句道出命名者(人)与无名(亘古存在的自然状态)之间的先后关系。
如同婴儿最早在子宫着床时到出生认识父母前,父母是存在的但婴儿不知啊?直到学会叫爸爸妈妈时才知道爸妈的存在,婴儿大了,学了一些知识时知道明白了来龙去脉,但对父母的过往及精子与卵子结合及呱呱坠地这个中一切能了如指掌么?
无名、有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地始就存在的和后来起先就存在且异与常类的(人)出现对自身与环境的探索,而这又是一漫长的过程,这就是玄。不断的探索便是了解无名及有名的不二法门。
因此,牧童认为“涤(修)除玄鉴(览)”或应是“涤(修)除鉴(览)玄”。是认识“道”修习“德”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是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终以致用的一思想指导体系。能无疵乎?能完美吗?能完全认知吗?延展开来就是两个词,一是谦虚一是进取(不断探究以致用),谦虚是无为,进取是为(无不为)。
换言之,依“道”修“德”有三基本因素,一是要在“道”(一切自然万象)中,这是环境。二是心向“德”靠拢以“德”成为目的。三是在“修”,时常反思,以认知开始修正自己言行以使更近“德”,这是完整的过程。
须说明的是这句里的一个“除”字误导不少人。因“除”的存在,许多“大家们”解释为摒弃杂念。还好,没人理解为不用“涤”或不用“修”。牧童想说的是,涤理解为洗能没除去脏物?修理解为修理或修正能没去除没用的坏掉的东西?鉴或览在此理解为鉴戒借鉴采纳难道也没除却无用的成份?因此牧童认为“涤、修、除、鉴、览”在这句话中是一个意思――找疵或去疵!
牧童认为这句话的字面释义是抱着寻找瑕疵的态度来认识这个世界(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存在的状态)能无疵吗?延展开来是说心态决定行为及结果或无为决定为(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