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修理法精选佛、儒、道专题莲心彗眸

“明”之辨——感悟观心之明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85人  明空如月_QD

屿木 兄在“明之辨” 一文中列出了有关[明]的六句话,并面向简友征文“辨明”,现尝试分析如下,仅供屿木 兄以及简友们参考。

屿木 兄所列的六句话为:

1、《老子》第二十三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2、《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大学》:“明明德”

4、《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5、阳明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6、佛学:“明心见性”

首先,屿木 兄所列的六句话涉及了儒释道三家的核心要义,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彻底明白三家“明”之异同,则需要同时按照三家的教法修到最高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给出最准确的解答,否则“异同之辨”只是“臆测”而已。

其次,即使是“臆测”,也需要至少对其中一家修到最高境界,然后以此最高境界去“通感”其他两家,进行“异同之辨”,或许亦可成一家之言,否则即有“胡说八道”之嫌。

而笔者以佛家观心法修行为主,尚在半途,距离究竟觉悟尚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对于道家和儒家了解更少,皮毛亦难算,因此也只能从自己实践“观心”修行的角度,“胡说八道”几句,供大家拍拍砖,以怡闲情。

从观心修行角度而言,[明]大致有这样几个层面的涵义:

1、明:指明白、觉悟。明心,即明白、觉悟自己的真心,明白、觉悟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这时,[明]就是观心修行的[目标],在没有达到[明]的目标时,即是[无明],即不明白自己的真心。

2、明:指心的本性,为心的本性之一面,也称为“明性”或“性明”。什么是心的明性呢?就是心能够生起无穷无尽各种功能作用的本然智慧性,这种智慧性,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是本有的,非从外来,是永恒的,不生不灭,因此将心的这种本自具足、不假外求、不生不灭、能生万法的智慧性称为“明性”,简称“明”。

3、明:指究竟觉悟的境界。当心灵处于真心状态,智慧光明自然显发,如明镜一般朗照一切,而自身如如不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这种境界,即是“明”的境界,否则就是“无明”。

4、明:指观心的方法,即观照。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时时刻刻不离观照,不离观照即是明,离开了观照即是无明。

5、明:指对观照的要求,即清明。观照自己的心时,这种观照要清清楚楚、明明朗朗,是清醒的,这样的观照即是明,如果昏沉了,昏昏欲睡,则是无明。

6、明:指对观照的另一项要求,即警觉。观照自己的心时,保持适度的警觉,念起即觉,觉而不随,即是明,随着念头跑了,跑了还不知道,均是无明。出现昏沉,没有及时提高警觉,继续昏沉,也是无明。

7、明:指观心修行体证生命觉悟之道,偏离此道即是无明。

8、明:观心修行之[本性]、[境界]、[目标]、[道路]、[方法]、[要求],相互含摄,在实修中当下修持,当下体证,各有重点,相互促进,互含互摄,汇归一心,明性至空,空性至明,明空不二,是为真明。

以观心之明的涵义,对照屿木师兄所列几句,如果代入观心之境,则可这样解读: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常见的解释为: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这个解释也很好。

而以观心之境视之,这里的明,则指[觉悟的智慧],或[觉悟的智慧境界]。

不自见故明:有我之境非是明,无我之境方为明。自见有自,则有自他对立分别之执着,非是明。放下执着,不自见,不他见,自他一味,无二无别,才是明。

不自是故彰:但有是非即非明,离于是非方是明。明,德性彰显,离于自他,离于是非,离于一切分别。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常见的解释为: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而以观心之境视之,这里的明,指的是大智慧,即真心的智慧。

知人者智:这里的[人]与后一句的[自]相对,在观心之中,除了自性本心之外的所有一切身心现象,皆可列入[人]的范围。这里的[智],指的是意识心的认知作用,包括大脑思维、思想等,与后一句的[明]相对。也就是说,不管对于人、事、物的了解程度有多深,但只要还处在意识心的层面,那么这就是一种小聪明,而非大智慧,这种小聪明,本质上来说,仍属于[无明]。

自知者明:要把观察的焦点收回来,收回到自己的内心,首先要看清意识心的本质其实是不断生灭的无常的念头,看透意识心所造作的各种幻像,然后以观照之力穿透幻象,当幻象消散,则真相自显。彻底地觉悟了自己的真相,生命本有的智慧光明显发,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明。

3、明明德

之前在感悟[中]之德性 一文中,曾阐述过[明明德],亦可参考。

常见的解释为:前一个明为动词,即彰显、弘扬之意,后一个明为形容词,即光明的,整句的意思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而以观心之境视之,前一个明兼有[觉悟]和[显发]两种涵义,即觉悟并显发,后一个明则指生命本有的智慧——真心的智慧。[德],大道在人类生命中的体现,即是德,或者说,当祛除了小我之心,心合于道,以道心为心,即是德。

整句的意思为:觉悟生命本有的智慧,显发大道之德。

更进一步的,明明德,即指的是究竟觉悟的智慧境界(圆觉)。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常见的解释为:由真诚而明白道理,这是天性使然由明白道理而做到真诚,这是教化使然。(这里的自,被解释为从、由。)

而以观心之境视之,自,为自心之意(明之前为自心,明之后为自性本心)。

自诚明,谓之性:心诚则明,是生命智慧的本性。明,即生命本有智慧的显发。人们亦常说,心诚则灵,灵,即感通之意(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诚,即至信,即高度集中的精深至信。诚,放下自己,信,相信真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至诚至信,智慧自开,智慧开显,即为明。这是道之本性,亦是生命智慧的本性。

自明诚,谓之教:心明诚显,才是真正的教化之道。觉悟了生命本有智慧的人,不去刻意有为地教化他人,而是以自己自然显发的智慧与慈悲、真诚与坦荡做人做事,为他人做出榜样,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化。

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常见的解释为:我这一生为人做事内心光明磊落,这就已经足够了,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对于阳明先生境界,由于自己差得太远,不便揣测,这里仍以观心之境视之,勉为解读一下。

此心光明,指的是生命本有智慧圆觉境界,明,即究竟觉悟,智慧显发,通天彻地,遍满法界。

亦复何言,已经达到生命觉悟的最高境界,再无其它什么了,佛曰[无上正等正觉]。

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亦有:此心本来如此,光明无量,智慧无量,妙用无量,本自圆满,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有所说,即为戏论。

6、明心见性

佛教中所说的明心见性,在不同的宗派、修法里,甚至不同的语境里,含义也是不同的。

以观心视之,则此[明]已统摄了[本性]、[境界]、[目标]、[道路]、[方法]、[要求]等内容,这几个方面均已在前文阐述过了,不再赘述。

几句陋言,仅供参考,同时欢迎各位前辈批评指点,至为感激

非常感谢屿木 兄提供了这样一个互动交流的机会,同时感谢所有阅读此文的朋友

感恩儒释道三教圣人

感恩所有的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