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回事-3-工具箱
金先生的外公是木匠,所以家里有个三层的工具箱。由此启发了金先生关于写作素材的工具箱,他认为至少应该有四层,少了工具不够用,多了会太重不好随身携带。他的建议是:
为了尽最大的能力写作,有必要建造自己的工具箱,然后增强肌肉力量,才有力气把箱子带在身边。
这个理论我是举双手+双脚赞同的,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只是工具箱里到底要装些什么,怎么分层装,这是个很因人而异的问题。且看看金先生的建议吧:
1,把常用的家伙放在上面,而写作的基本素材显然是:词汇。但词汇量的多少对于作家而言没有定数,可多可少端看作家的风格和需求。所以,只要把词汇放在工具箱的最上层,不用特地去改进它。因为我们日常中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自然而然地丰富并改进我们的词汇库。金先生用词的习惯是用他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能够准确描述、适宜并且生动即可。
这一点让我很受教,我在日常的写作中也常会有选词的纠结,有时会担心第一反应写出来的这个词好不好,够不够表达我的思想。但是金先生认为,词汇只代表某个意思。写作水平再高的作家,也经常无法传达出全部的意思。所以我等普通人倒也不必如此纠结,每一次尽管敲下我们当下最先浮现出来的词汇即可。之于修改的时候,如果又有更好的同义词浮现,觉得更恰如其分,那就心随意动,替换了吧;如果没有也就随缘吧~ 对我而言,写作本就该是件快乐的记录思想和感受的事情,没必要让自己深陷在用词的反复纠结中。
2,还得把语法放在工具箱的最上层。
金先生在这部分并未就具体语法是怎么一回事儿展开大段的描述,只是强调了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是名词和动词,因为只有他俩都在,一个句子才能面世。虽然他并不否认有些作品就是由片语和断句构成,但他还是很中肯的告诫我们:作者除非确认自己写得很好,否则最好遵守规则。
他推荐了威廉·斯特伦克的《风格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Style) 一书,提醒我们注意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区别,认为只有胆怯的作者才喜欢使用被动语态,因为这种语态常会人觉得无力、冗长和拐弯抹角。还有尽可能地少用副词,虽然大家爱用副词的理由都千篇一律,无非是害怕如果不这么说,读者不会明白。然而这种所谓的害怕和恐惧正是多数坏作品的根源所在。所以只有放下这些无谓的恐惧和造作才能写出好东西。
3,掀开工具箱的最上层(词汇、语法等)之后,第二层适合存放关于风格的那些要素,可以仔细阅读上面提到的《风格的要素》这本书,吸收、借鉴从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外,还可以想一想段落之间的结构,比如有很多短小段落的书籍相对好读些,而那些难读的满是观念、陈述或者描写的书,其段落往往看起来更壮硕紧凑。
在这里,金先生聊到他所坚持的一个观点,他认为段落,而非句子,才是写作的基本单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对小说而言,段落才是其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当你阅读、写小说越多,就越会发现,段落是自动形成的,并不需要人为的刻意分段。所以当我们练习写作时,要从练习写段落开始。
4,工具箱的第三层,装满称手的工具。
5,再往下一层,便是开始真正创作小说了。如上所言,从一个一个的段落写起,用上箱子里的词汇、语法知识和基本风格。
至此,金先生介绍完了他的四层工具箱,准确的说,关于第三层的 “称手的工具”,书里并未很明确的列明,看来擅长写小说的金先生对非小说类的题材驾驭并不是那么完美呀~所以我不得而知他所谓的 “称手工具” 到底是什么?不过从字里行间大抵能推测的出应该是写作的环境,比如之前提到的一张不要摆在房间正中间的书桌,比如关起门来创造一个独立且封闭的写作环境,不会让自己分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小 tips 吧~
Anyway,正如金先生最后说的那句:
我们花费时间来谈论写作,始终不如花时间真的去写。
所以,就这样吧,多读 + 多写。
从自己喜欢阅读的题材开始写起。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注入真实生活,结合自己对生活、友谊、爱情、性爱以及工作的了解,让作品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