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长胜散文|皖南写意之二|桃花源里的西递村
桃花源里的西递村
写了宏村,再写西递有些不知从何处落笔,因为两个古村落相距十五公里,都是以古民居而出名的,都是山水相依的徽派建筑典范。看过宏村再看西递觉得差不多少,青瓦粉墙,小巷流水,马头墙,雕楼画栋。但是写过了宏村不写西递,有些厚此薄彼,让西递人知道了多伤感啊,再说对西递也不公平!
西递和宏村比较,我尤其喜欢西递村。因为西递是古往今来美好传说中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所在地,是深陷世事纷繁的世人向往的人间仙境。当汽车从一个写着西递村招牌的山的缺口往里拐的时候,感觉就象进入陶渊明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境地。汽车顺着新修的柏油路往前行驶,只见青山含翠,绿树夹迎,土地平旷,景色新鲜,真的进入了世外桃源,头晕乎乎的啦!
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高的石牌坊,正反两面各刻有“胶州剌史”、“荆藩首相”的字样,是典型的徽派石牌坊。据说牌坊共有十三座,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四旧毁掉了其中的十二座,留下的这座是作为反面教材供批判用的。这座牌坊孤独地竖立在村口,无语地成为历史的见证。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十三座牌坊一字排开,那将是世界第一牌坊群,而名声遐尔的棠樾牌坊群只能屈居第二了。
站在村口向外望去,霭峰被云雾笼罩着,近处的小山坳的树木鲜绿得滴翠,一畦一畦的田里长着已经结了长夹的油菜,碧绿碧绿的,随风摇摆,别是一番情趣。田埂上一个农人牵着一头青牛缓缓地走着,婉如一幅牧春图。往村里看,一条弯曲的巷道伸进粉墙青瓦的古民居里,三三两两的村民站在巷口叫卖着手上的纪念品。走进西递,就象走进了一幅中国的水粉画里,美丽而恬静。
西递村的巷道比宏村的要宽阔些,并且是青一色的石板路,顺着狭长的巷子往里走,就见高大的马头墙夹巷而起,偶尔有几束阳光穿过石雕透窗,把美妙的花纹印在了对面墙上,煞是好看。房子与房子相连,院落与院落彼接,但是看过去是长长的幽深的街巷,惟有墙壁上伸出的飞檐下的八字门楼述说着房子的存在。房子多为楼式建筑,雕饰精美,从清代就有“绝妙楼台”之称。道旁的民居都大开着门迎候贵客的光顾,村民十分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游人,盛情空前。
我落在后面,转了几道弯找不了团队,只好凭着感觉边走边看。一不小心拐进了一家门口幽静的没有开放的古民宅,只见一位略显丰满的三十左右岁的女人静默地站在天井下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旁,象是在聆听和感受什么。水池里长着几株绿荷,丰腴的荷叶浮在水面上,舒展着勃勃的生机。从天井上偶尔落下来的雨滴敲打在荷叶上,发出噗噗的声音,富有韵味和诗意。我禁不住说了句“雨打荷叶声入耳,风吹六月满室香”。那女人笑着说,谢谢你的赞美。我说,不是我赞美,而是你们的祖先创造了美,谁能遇美而不喜呢?在告辞前,我打量了一下这间二层楼的房子,古色古香,雕饰精美,与我参观的其它民居有所不同。因为有人居住,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屋内充溢着,使你感到亲切。古居,不管多么古老,只要有人居住,永远是充满活力的。
西递与宏村都是明清徽派建筑,文化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古居里的梁、枋、斗拱、雀替、隔扇和栏窗都雕刻得精美异常,再辅以楹联、题额,更加富有文化的底蕴。在西递,我见到许多老房子的大小门洞上方都有门楣题额,大都是铭刻在青石板上,造型各异,字体考究,虽寥寥几字,却词语炼达,寓意深涵,耐人寻味。据说仰高堂内有一幅“浣月”石刻题额,是主人于中秋之夜散步河边,见潺潺水中有一轮月亮清晰可人,仿佛是溪水洗月,由此得出“浣月”绝妙的题额。绣楼的观景楼有一“作退一步想”的题额,甚为有蕴意:一是自勉退则独善其身;二是告诫后人,得意时退一步想,免得乐极生悲;逢逆境时作退一步想,海阔天空。为了增强题额之意,绣楼建造时果真退了一步,边门比正房墙面后退了约二尺。这题额和退一步的建造,深深饱含了主人的操守修养,这不正是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的精髓所在?据导游介绍,西递村有数百条题额和楹联,这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与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祠堂、牌楼、民居)和“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同样宝贵,甚至比它们还富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在离开西递村的时候,不由得感叹:现在西递不再是世外桃源了,而是闻名世界的古村落,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纷纷攘攘。陶老先生所描述的桃花源,只能留在心田独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