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过来也平淡——连昌纪事(一)

2018-08-01  本文已影响14人  风儿曾来过

文:风儿曾来过

(作者按:一直想写(虚构)一个人,一个身边普普通通的人,或许是你,或许是他,也或许是我。取名连昌,出身农村,求学就业,现居县城,人到中年。想通过他的零星琐事勾勒出平凡人的平凡生活,第一篇相当于总叙,简要概括成长轨迹。)

一路过来也平淡——连昌纪事(一)

连昌姓徐,70年代后期出生在豫南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往上数几代皆是农民。

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回家帮父母种田,下面一个弟弟,坚持混到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了。

连昌兴许对上学有点兴趣,也许不愿辜负父亲一开始就认定他是块读书的料的期望,从小学开始就在村小名列前茅,到了镇上初中依然能够保持领先。

只是初三应届抱憾没能考上在农村当时竞争非常激烈的中等师范学校,经过思想斗争咬咬牙复读一年,然而临考试时被告知复读生不能报考中师中专了,无奈就报考去县里上了高中。

去县里上高中完全超出了连昌父母的认知范畴,上高中将来干什么?有用吗?现在出去打工不也可以吗?带着家中乃至村庄上的种种疑问,连昌还是去上高中了。

而且上了高中后,连昌发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县城里的街道和房子、开学典礼上被校长称为县里第一学府的学校里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洋气,尤其是班里有几位女同学感觉就是不一样。

借着原来的底子,加上自己的努力,连昌高中还能保持中等偏上的位次,但就是不清楚上高中干什么,直到后来高二开学才清楚上高中就是要考大学的,但大学是什么概念还是很模糊。

高中一路平淡无奇,就是高一下学期的时候,连昌隐隐觉得本来就拮据的家似乎更困难了。

几亩薄田收入勉强能够抵平税赋及成本,只是落得了裹腹的一点粮食。家里开销只能靠打点零工和副业支撑维持平衡,一下子添了个住校上学的开支就打破了这种平衡。

于是已下学多年的大姐,一声不吭地跟着村里的人加入了南下打工的大军当中,由于没有多少文化,被老乡介绍到工厂踩电机。经过培训实习后,累了几个月后终于拿到了第一个的工资。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大姐把第一个月的工资请老乡帮忙汇到了家乡,并且还歪歪扭扭地写了封信寄了回去。

连昌是在一次放假回去看到信的,父母说你姐拿工资了,钱寄回来了,明个你返校时带着,别舍不得吃,正长身体别饿坏了。还写了信回来你看看写的啥。

县城较远,连昌一般不回家,因为不但浪费时间还浪费路费。但是一回来父母就知道没有伙食费了,所以就会一直想方设法准备点费用,多少不一。

大姐的信写的很短,用她打工的厂子里的稿纸写的,只有几行,而且字体还歪歪扭扭。

但是那是连昌认为至今为止读到过的最为感动的信,以至于才看一眼就压住眼角的泪强作笑脸对父母说,大姐说“她在那一切都好,请你们放心”,就转身进了卧室,趴在床上用被子捂住头任泪水横流。

大姐在信中说,她到了南方才知道没有文化净干重活还受气,一定要连昌好好上学,家里没钱就先借,她在厂里有工资了。要父母年龄大了干活注意身体。

紧紧巴巴高中读完,高考报志愿时家里都没有了主意,父母怎么就七拐八弯地找到了一个在县里上班的选房亲戚,就求他帮忙。

亲戚也很热心,很快连昌的成绩就建议报了当时就业比较顺当的一个省内专科学校,成绩出来后,连昌的分数也只能走个专科,后来就被顺利录取了。

好赖也算考上了大学,也是村子里多少年没有的了,自然一阵子欢喜。

后来到了省城求学,连昌更是见识了外面世界的美好,愈发觉得自己的渺小。

三年大学也是平淡无奇,顺利毕业后还真是赶上了就业的末班车,回到了家乡小县城里加入了公务员的队伍。

总算跳出了农门,日渐苍老的父母脸上也多了笑颜和自信,已经成家的大姐自然也是高兴无比,就连外出打工多年的弟弟也表示了欣喜。

后面的事情顺理成章,单位热心的同事介绍了对象,连昌同意见面了,并且后来经过与对象的长期接触,就把婚姻大事给定了。

连昌在县里没有房子,岳父就把他的一处单位集资房给他们居住,后来就在此结婚,再后来有了孩子。

连昌在单位也平稳,熬到现在解决了副科任中层负责人,老婆肖琴小学人民教师一枚,开学算是紧张,好在有寒暑假歇息痛快去了。(未完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