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广告:科技缺位下的怀疑主义

2017-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088e613eb1d3

打开微信、QQ……各路社交媒体,搜索互联网广告推广,分析师、专业代理、广告公司、现身说法的实践者,各种路子源源不断地跳出来,打广告,晒干货,“我来给你扒一扒真相”……

这些在社交媒体上过分活跃的互联网广告业界的“百家”,可能是受害者,可能是一时得利者,可能是投机者,可能是科技梦想家,更大的可能是诸多身份的混杂。

这些人互相促进、互相攻讦,颇有“百家争鸣”的意味,虽然这繁荣景象下,遍布着诱饵和陷阱,无数的猎人,忘情地扮演着诡诈的织婆,日复一日地织着裹着别人也裹着自己的大网。

这张互联网广告业的大网,名曰:乱。

乱的现象,一句话就能概括:成百上千万的广告费,纯属打水漂。这是某些人的观察结果,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口传与应允所固化。

面对被刻板印象化的现象,广告界与广告主忙着找寻解决方案,或者别有用心地给出答案。现象学告诉我们:阐释本身从属于现象,易于强化现象。

这些方案或者答案,一部分本身是出于获取利益的诉求,另一部分则别无建设性,反而在不断加重舆论界弥漫的漠视与质疑。

更加宏观地来看,撇除那些刻意经营的“分析师”,观察更加正规的互联网广告事业,我们会发现,广告本质只提供信息的展示。

而信息的展示是否符合观看者的胃口,则完全是社会学的范畴,是互联网环境中社会心理的范畴。它没有那么复杂,找到了就是;它也没有那么固定,三天两头就会再次变得捉摸不透。

所以这个“符合”是一切痛苦的源泉,人力有不殆,人在追寻他们暂时不可能追到的东西。

回观“乱”字,场面明晰了些:对于广告界,明明只是展示,偏要保证“符合”;对于广告主,明明求不到“符合”,偏偏猖狂地认为是瞒骗。

对“符合”进一步细化,数据向和智能向的学者们正逐步完善人群定向、语言调整等机制,这些内容不是“推广人员”能完成的,需要依靠正为人类打造未来的学者、博士们。

所以再次回观“乱”字,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互联网广告界,乱的现象消解了广告界的存在:市面上坚持科研开发的和空穴来风的被混为一谈,但本质上不是一路;而客户的需求又是那么的急迫,那么的充满质疑——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助长。

前者是科技的缺位,后者是弥散的怀疑主义,其结果就是:即使有好的稳定提高的方法,人们也缺乏耐心,不去仔细鉴别只看眼前,没耐心是之前被骗引起的,而被骗又是鱼龙混杂引起的,鱼龙混杂最终又是人们没耐心不去仔细鉴别只看眼前导致的,循环往复,悲上加悲。

所以乱=科技缺位+怀疑主义。

找到了原因,消除乱象就可以有的放矢。

对于怀疑主义,根本还是市场的良性循环问题。

广告主如果追求长期品牌力与展示,其实也不成问题。如果追求短期的效果提升,那就要摆正自身的定位与调整预期,更加关注广告带来的数据反馈。

“广告界”则要在更加规范化的市场下进行操作,减少霸王条款与提高数据透明,减少暗箱操作,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怀疑主义的根源还是追求效果下的科技缺位。科技缺位的问题,如果仅仅只是想要达成特定的效果,那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问题。但如果从完美主义的角度看,那将是长期甚至本质性的问题。解决后者,正在进行中,但并不是广告主需要期待的。解决前者,切记要遵从特定的方法,你不理性,世界都会抛弃你。

在特定的方法下,遵从机器的逻辑,在较稳定、较长期、学习资料积累足够的情况下,特定广告主的特定广告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最大限度的保证,科技半在场的情况下的最大保证,而科技缺位的情况则根本不能提供任何保证。

事实上,贸易的本质本来就是信息的处理与掌控,而互联网经济则对信息进行了显化——数据。在人人都知却人人都下意识忽略的地方,国际贸易的数据正一步步地被国外企业所收集、分析。许多中国的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在奋起直追,而互联网广告方面,甚至互联网经济方面,奋起直追的依靠还是数据。

所以根治乱象,还是从技术本位入手,技术本位的解决,还是依靠大家对恶性循环的正确看待。这条路并非是牺牲与壮烈之路,理性、耐心,只要跳出怪圈,双赢的几率挺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谷科技,人工智能博士主导产品开发,互联网广告自动投放技术领先团队,互联网广告品牌力倡导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