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阅读模型———如何读懂一篇散文

2023-09-08  本文已影响0人  碣石潇湘无限路

  读散文,要从整体上先理文脉。理清楚了文脉,就能一下子抓住重心,纲举目张。

    所谓文脉,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脉络、层次。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懂套路的人看文章,喜欢看花团锦簇的外在,懂行的人却会先读间架结构、分层分段。抓住文脉,就能看出文章的思想、情感是如何一步步展示出来的;理清楚结构,就能看出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所用的方法和技巧,自然也就能巧妙应答。

第一,抓住散文脉络结构,一举看透内在逻辑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文章思路,这也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考点。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

1. 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可以知道该文是哪一类散文。不同的散文类型,其行文思路有所不同。散文的一般思路是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写景叙事散文大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大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大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大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

2.拎出线索,厘清思路

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如何拎出线索呢?

(1)题材猜“线”。在确定散文题材类型后,就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的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的文章。

(3)时空缀“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

这些词语连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

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找“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来广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为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感情变化发展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把握住了散文思路,拎出了线索,也就彻底把握住了散文的主旨,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与理。

第二 梳理层次,总结出人类情感发展规律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存在一种规律:刚开始越走越近,慢慢地关系亲密到融为一体了,这时候再想分开,感情一下反而更浓烈了。

浓烈之后是什么?我还是要走,但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开头是与云彩告别,结尾是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什么不带走?无须带走,我已成了你,你也就是我。无论我走到哪里,康桥都在我的心里。无论我走到哪里,康桥都知道,我永远还在康桥。这就是情感的线索,对不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所谓知己,不也是从“只是在人群之中多看了你一眼”开始,然后慢慢为你心动,慢慢了解你,到十分默契、密不可分的吗?知己之间可能也会闹意见,会有分歧,但是不管怎样,两个人都无法再分开了。

你看,读诗不只是欣赏诗情,还要能读出深刻的情感规律。更重要的是,现代文和现代诗歌有着同样的情感规律,读懂了这样的规律,我们分析拆解现代文就会有章法可循,那散文阅读对我们来说也就不是难点了。

看实例

屋檐三境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消下来或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躲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上。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暮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唯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大抵也算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

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天正在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的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

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往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懂行的同学一看题目,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来,这应该是一篇散文,而且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上一章刚刚讲过“意境”,这里就出现了“屋檐三境”。很显然,这个“屋檐”很可能是一个意象,而且基本可以断定,它就是散文的线索。“三境”,说明作者写到了三个境界,那么,它是并列式的,还是渐进式的呢?先顺着文章的逻辑读完再看。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挂着”,雨水什么时候出?四季都有可能。冰凌什么时候出现?恐怕是深冬了,而且还得是能下雪的地方。这两个物象,代表的就是一年四季的所有时刻啊。

接下来作者又写道,“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既然写到了童年,可以推测一下,接下来是不是要写青年了?接着是不是要写中年、老年了?

继续往下看。“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童年时听着屋檐上滴答滴答的水声,就像金子玉石在敲击一样,悠扬,清脆,动听。这真是只有孩子才有的纯真和快乐啊。

再接着往下看。“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上。”人的本性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拥有一个东西的时候,人们总是毫不在意的。同学们一定很喜欢跟自己的朋友聊天,我相信,现在的你们绝对不会经常聊起养生、健康这些话题,为什么?因为你正值青春年华,拥有健康的身体。正因为如此,你不会去考虑这些。只有已经不太健康的中年人,才会时不时地提到养生。因此,这就是作者写的人生第一重境界: 沉浸于幸福之中,懵懂无知,心思单纯,不把屋檐放在心上。

再往下看。“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这是在写什么?这是在写时间流逝,那个纯真的孩子长大了。长大之后会怎么样呢?他学会攀比了,一颗不安分的心也容不下依恋之情了。此时的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而“我”抛弃它了。长大后的孩子,想去远方闯自己的世界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外面的世界也充满着无奈。走人社会后,人总会遇到难事,总会有彷徨失意、身不由己的时刻。这是生活的必然,也是成长的必需。这时候,“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你还是从前那个拥有无数梦想的少年,但在外面的大世界里漂泊时,你会想念那个老屋檐。就比如好多年轻人到大城市拼搏后,想要买房子,他们想要的真的是一份资产吗?从原来的嫌弃屋檐、抛弃屋檐、想忘记屋檐,到后来的想念屋檐,再到最后想要创造自己的屋檐。其实,更多的时候,大家想要的只是一份安定。这就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放弃了安定,在外拼搏,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寻找到新的安定。

接下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这不仅是一年的四季,也是一生中的四季啊。如春的童年,如夏的青年,如秋的中年,如冬的老年......当霜雪爬上你的额际时,你的屋檐在哪里呢?

你已经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屋檐了,它很高,昭示着你穷尽一生的高度。这是什么意思?“我”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换来了事业,换来了稳定的家,得到了自己能够把握的屋檐。而这时候,“我”也拥有了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这篇文章,实际上把人一生中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单纯到中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复杂,再到老年时笑对夕阳红的从容,这三重境界全都刻画出来了。表面上来看,它使用的是时间的线索,从深层来看,它使用的是心情的线索,因为贯串全文的,其实并不是实际的时间,而是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历程。

你看,如果能抓住文脉线索来读文章,文字就生动起来了。整篇文章不再是比喻句、排比句胡乱堆积而成的,而是有寓意、有内涵、有逻辑的。它也不是简单的一篇文章了,还有着一种对生命的总结和感悟。

读完文章的脉络结构还可以读层次。因为读懂了层次,也就读懂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