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贪嗔痴、戒定慧、业力、习性与命运
1.什么是贪嗔痴?
贪 就是因喜欢而生的“执取”;
嗔 就是因不喜欢而生的“厌离”;
痴 就是不知道自己贪了,更不知道自己嗔了的“不知道”。
我们发现所有的烦恼几乎都源于贪嗔痴。
举个例子:
①贪:我喜欢那个女生,所以想要和她处对象。当一旦得不到的时候就产生烦恼了。
“贪而不得,故生烦恼”。(小孩子得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哭闹是一个道理)
②嗔:我不喜欢读书,读书太枯燥了,所以我想干点有趣的事情。
当父母强迫自己学习的时候,就产生烦恼了。
“嗔而不离,故生烦恼”。
(所有的嗔恨都来自于不想要怎样怎样,却偏偏怎样怎样)
③痴:我对她那么好,她怎么就不领情呢?我不想学习,父母怎么就不理解我呢?我们发现痴对的就是疑惑,不解。
“贪而不知,嗔而不觉,不知烦恼源,故生烦恼”。
2.什么是戒定慧?
戒: 强制自己不去做什么事情为戒。
因为贪图肉食而杀生
因为贪图利益而说谎
因为贪图美色而行淫
因为贪图财物而偷盗
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贪而起的“恶行”。戒可以防治自己因贪心而行恶,也可以因为“贪而不行”,从而削弱了“行而不得”所得的烦恼,又通过行为的改变来改变内心,“以行制心”。
定: 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可以称为“静”。
定对治的是嗔,嗔心就是怒心,离心。
一个人每日烦恼不断,就是因为有太多不如意,不顺心,便才有了“厌离”。
所以才有了打坐、禅修、静坐、冥想等等行为,虽然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是绝对有效的,定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生慧。
为什么会生慧呢?因为就如一条泥沙河一般,只有当河流静止了,泥沙才会沉底,水才会变清澈,水清澈了才能看清楚其本质。
慧: 通过观照得来的智慧。
通过观察,认识本质,从而不再迷惑,没有疑问,自然就没有了痴,没有了因为痴而生的烦恼。
内观、四念处、反省等等行为就是得到慧的方法。
3.业力
而烦恼的根源却不仅仅是贪嗔痴,还有业力和习性。
业力:就是业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业包括恶业、善业、无记业(非善非恶)。
我们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无不是业,造了业(作用力),也就会产生反作用力于我们自身,当反作用很强大的时候,人难免“身不由己”。
我们发现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逆境、挫折,压力和磨难让我们喘不过气来,这就是恶业的反作用力导致的。
其实所有的逆境都是自己曾经造了因,恶因结了恶果,导致处处都是艰难。
所以才有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广行善事,广积善缘”。
这的确是改变艰难处境的方法,积的善业多,善缘就会变多,处境就会变好,心态就会积极,积极了就会越来越好,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4.习性
习性:性格的习惯,就是一个行为或者思维的惯性。
比如说,每天我都会刷牙洗脸,如果有一天没有做,就会特别的难受。
再比如,我经常睡前看手机,如果有一天没看,就会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做。
这就是一个行为在经过重复重复再重复后形成的惯性。
那么习性会带来什么烦恼?固化。
就是一个人想要改变却特别的难:
一个内向的人总是不敢与人交际;
一个作恶的人很难弃恶从善;
一个肥胖的人很难管住自己的嘴。
等等等等,想要改变却发现改变不了,烦恼不烦恼?所以想要改命运,首先要对治自己的习性。
5.烦恼可以消,命运可以改。
我们生下来就具备了某种“习性”,因为“贪嗔”二元,而“执取”与“厌离”。
“执取”和“厌离”的行为会形成“习惯”和“业力”。
习惯在不断加深过程中形成了“性格”(内向外向、小气大方、善良邪恶)。
而“性格”的固化导致了“行为”的固化,所以“恶的行为”带来了“恶果”,又因为对于“恶果”的“厌离”(嗔),心生烦恼。
所以对应的就“执取”(贪)善缘福报的“善果”,故想要改变,却又发现“习性”太深,坎坷磨难(业力)现前,无法改变,再生烦恼,烦恼又生苦,苦又不知如何解决(痴),苦上加苦。
性格无法改变,命运也就无从变起。
举个例子:
我因为看到某个女孩好看,所以想要拥有对方,所以便去追求。
发现女孩并不喜欢这个“懒惰”的自己,拒绝了自己。
因为不喜欢这个结局,所以嗔,所以烦恼,烦恼生苦,苦不好受,所以对乐执取。
何为乐?追求到女孩为乐,故想要改变“懒惰”,却发现自己“懒”的改,也没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可以影响自己,故改变失败,继续懒。
又因懒没改变,又不知如何改而生烦恼。
结果就是女孩没追到,懒也没改掉。
所以,我们往回推算,发现:
想要让命运变“好”,先要让“性格” 变“好”;
想要“性格”变“好”,就要淡化“坏习性”对自己的影响;
而想要淡化“坏习性”,首先就要先让身边的“恶劣环境”(业力的表面现象)变“好”;
想要“环境”变好,就得消除“贪嗔痴”带来的烦恼障碍;
而方法,就是“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