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心理学读书带来的几个认知

2019-01-19  本文已影响16人  吴海燕_YuBin

最近在读《这才是心理学》,结合读书的进度,有一些自己认知上的变化:

1.呈现在大众面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往往并不是科学的心理学,而是包装精美的心理学,生活中常见的伪心理学包括:性格色彩学、星座、命理之类的;

2.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弗洛依德的学说建立在一个无法证伪的基础上,可以说是不符合科学的定义的。但是弗洛依德关于性和梦的心理学理论又传播甚广,甚至到了一提起心理学就以为是《梦的解析》《性学三论》,甚至很多对学习、性格、疾病的分析都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这种情况影响了大众对其它心理流派的学习和感知,影响了心理学的科学性定义和探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提升了心理学的传播和普遍性,也是价值所在;

3.科学的判定,需要引入同行评审机制。同行评审是站在对“知识或结论”有足够的理解深度和可分析的角度来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具有科学性的,同时提出的挑战是有足够可参考和可信度的。而普通大众很容易盲目进行偶像崇拜,或者无法提出有效的观点和针对逻辑漏洞的挑战。

4. 一个理论只有可证伪才能算靠谱的理论。科学的定义是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同时需要指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证伪就是说明不能做什么的过程。继续使用弗洛伊德的案例,他说探讨的心理学现象和经验都是对第一步偶发现象总结和深入,而缺乏第二步科学性的研究和实验论证。同时科学的发展也是循序渐进的,正是由于可证伪,才会使得研究和论证有了更大的动机和空间。

如果一个学说只能像公理般存在,而不允许质疑和挑战,就不会带来新的发现和发展。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警惕的是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对于领导或者一些可见的结论要有怀疑精神。用科学的态度再去做论证,有可能是印证这个方向,也有可能是挑战和完善,这样才能驱动工作思考和决策的不断深入。

以“边界”为例:我们会常说要理清楚业务的边界、产品功能的边界、定位方向等。这些词有可能就造成了思维的懒惰,而减少了更多的论证。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考虑证伪的可能,证伪带来突破,我们不做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做;我们做什么,我们为什么做。都是证伪的有价值利用。

5.不要过分探究本质。在看书之前,我还是很喜欢用“本质”这个词的,因为在我的理解里面,本质代表的是最根本的逻辑和定义.但是在书里面,本质主义感觉更像咬文嚼字,从字面意思去推理这种字面的表述是否正确,同时要求的是更加精确且大而全的科学表述. 我自己不是严格的本质主义者,但是在探究问题的时候,也喜欢从根本上出发去思考,不喜欢一种非理性的,无法自证的虚假描述和夸张论断。

“本质主义角度“有可能有几个方面造成:第一过度追求完美,没有认知到科学的发展是演进的过程;第二:只是为了本质而探讨本质,实际上根本没有掌握这个科学理论的原理和构成。

6. 区分清楚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

(1)烤箱避孕方法。实际上是家用电器与经济地位的相关性,经济地位高,家用电器好,孩子教育和行为方面就比较有规范;(2)粗糙病的传播。本身是由于营养不均衡引起的,而不是排泄物。营养不均衡,说明家庭条件差,污水条件处理就差,所以造成是由于传染引起的疾病;(3)学习成绩与私立学习。并不是私立学校有多好,而是私立学校的家长水平高,家庭环境好,自然会给小孩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观察一个因果问题时,要从现象挖掘背后的原因。在对业务进行数据分析时候,也是如此,要把相关性和因果性的变量分析清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