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近来读到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写给母亲》,有感于他的一段感人肺腑之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大意是指父母健在,兄弟姐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大家庭,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还能有个不约而同就奔向团聚的地方,此时我们的人生就像上午的太阳,只会想着最初冉冉升起的那个地方。然而父母一旦不在了,我们在心里上就沦落成孤儿一般,人生路也只剩下最后的归宿,犹如午后的太阳,只能看到自己也快西下的那个处所。
和父母相处的日子,享受幸福和承受烦恼总是并行的
回到老家九江这几年光景,让我一下子感受到了,人生从奔波流离到居有定所的大跨越,从这以后,心灵开始有了家的归宿,尤其是最近一年来,父母都搬迁到了九江,住在离我们相隔百米之处,我每天出门在外跑业务,总可以接到老人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回来吃饭;每天在外面跑了一整天回来,总有一张关切的笑脸迎接你,对你嘘寒问暖,怕你在外面渴着了,饿着了;每天都有人关心你身上的衣服是不是干净整洁,脚上的鞋袜是不是该换洗了;每天都可以享受到老妈精心烹饪的美味佳肴,尽情沉浸在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美好时光,儿子和女儿常说,他们都喜欢跑去爷爷奶奶的小屋,应该是在那里可以任由孩子们无拘无束,开心快乐了……
然而烦恼总是和幸福并行的,因为你要面对的也是老人家的盘根问底和唠唠叨叨。每天当你从外面回来,她都要反复问你,今天业务做得怎么样了,可能你今天本来在外面已经很吃瘪,不过你还得装着一副满载而归的表情,来消除老人家的担忧;以前当你忙累了一天,一回来就可以倒在沙发上来个葛优瘫,美美地休息一下,然而现在挂念着老人孤独,总会找点话题,去陪他们坐坐,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以前总以为小孩子大了,家里就清净多了,现在轮到老人经常老家这长,那短地唠叨个不停。乡下老家那些错综复杂的人和事,在我离家读大学那刻起,印象中就已经离我远去了,谁曾想到,时隔二十年后的今天,又硬生生地被老人拽回来了,可你还得耐着性子替他们分析,再宽慰他们一番,劝他们要想开一点;本来你说话习惯了大大咧咧的,现在跟他们说话之前,话必须得过一下大脑,老人家心思重,你一句话没说好,就可能伤着了他们了。
和父母相处的日子,享受幸福和肩负重担总是并行的
回老家这几年时间,我一共经历了两次父亲住院,第一次是老爸急性囊尾炎穿孔,在九江县人民医院要紧急做手术,老爸居然紧张得直掉眼泪,他哽咽对我妈说,都活到这把年纪了,还是第一次上手术台,幸亏有个儿子在身边,不然这老来病痛怎么办,说得当时我也很伤感,后来接连两周时间,我和老妈轮流在医院守夜照看他,在那个充溢着病痛呻吟和消毒水味的病房,一个个百般煎熬的不眠之夜,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照料老人的艰辛和不易。
第二次是老爸被汽车蹭倒,伤及右手腕,在九江市中医院住院一个月,这次因为他只伤了右手腕,生活上还凑合能自理,就不需要我们日夜在病房照料着,然而每日忙碌完自己的业务,还得赶在下班之际,送点家里做的营养餐去给老头子改善一下伙食。现如今医院对于车祸伤者的过度医疗,那真是做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闹心的是我被夹在医院和肇事者之间,肇事司机总是扬言,不会负担过度的医疗费用,经常给我施压,逼迫我说服老爸早点出院,然而医生那头又来劝我,还得给老人做进一步的手术治疗,美其名曰,他这样才是为我们负责。而我对于骨伤方面一点都不懂,又不敢擅作决定是走还是留,就这样在三方来回的交涉和争吵之中,折腾得人仰马翻,心力憔悴。
前后经历过这两次老爸住院,让我深深感悟到,父母健康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幸福的依托,而在父母病痛的时候,子女就要成为他们的坚强靠山。享受父母带来的幸福同时,这肩膀上的担子更是无比沉重了。
相传古代有个孝子叫韩伯俞。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 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韩伯俞如此大孝的典故,在现今社会仍然要大肆宣扬,因为是他把子女对父母的尽孝提升到至高无上的精神层面,一方面他隐忍宽容了父母偏激的方式,还要感念父母的教育之恩,另一方面,他时刻在用心去丈量赡养父母的有限时日。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人都因无法赶在父母生前尽孝,待到双亲离世之后,方才悔恨和愧疚终生。由此看来,人这一生,金钱,事业和虚荣等等,什么都可以等一等,而唯独孝敬父母是无法等待的。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孝敬父母,从你我做起;孝敬父母,从今日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