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规矩即自由

2020-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熙s

最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否对孩子太严格了?要求太多了是否会失去孩子的灵动,让孩子失去自由?

比如说孩子很喜欢的零食掉在地上了,就立刻让孩子不要吃!并说掉到地上的很脏,不要吃!

孩子玩耍的时候要求他不要跑!会摔跤!不要跑。坐好来,别做地上,会把衣服弄脏!

......

有时候真的很心疼这些孩子,他们被紧紧的禁锢在那些“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的局限里。生命中有太多的规则但缺少自由。

到底怎样才是成功的教育呢?

很喜欢那些在公众场合,比如安静的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的时候,不管是否领会导游老师的讲解,有些孩子会特别安静倾听,看到他们好像有交流,却听不见明显的声音。

这是我们很多时候心生羡慕:这是谁家孩子,教养真好!

  01

在任何场合举止得体,收放自如。

最先要让孩子意识到各种场合,分清楚场合,也就是我们说的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1.安静用餐,咀嚼不出声,不交谈,不走动。

2.拿吃多少吃多少,不浪费。

3.吃完之后主动去收拾餐盘清理桌面。

每天都在反复训练,所以孩子们才能够在外面用餐时呈现出有理有节和有序。

上课不讲话,上下楼梯慢行,别人讲话的时候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

把小事做好,细节决定成败,抓好孩子的每一个习惯。

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真正的自由,是以不影响他人,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为前提的。

规矩即自由,尊重即平等,和如今风靡全球的自律即自由如出一辙。

自由的阐述是:我们在大街上挥动双臂,但是我们不会打到别人。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被父母的各种管教之下往往缺乏自由,或者缺乏规则。所以在该立规矩的时候并没有及时的立规矩。在给自由的时候却不敢放手。

  02

那么规矩该如何建立呢?

需要父母,把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经历的环境场景,面对的人事物需要做清晰的梳理:在每一个场景中,做到怎样才是真正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当我们进了电梯以后,扶住电梯门,等其他人走进来。这个举动就是在照顾和尊重他人。

我们要引导孩子去观察,如果有人要进来,可以扶住门,让后面的人进来,这也是对他人尊重。

在不同场合下,我们要去留意到行为规范是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在公共场合我们不大声喧哗,这是为什么呢?

在课堂上要先举手再发言,这是为什么呢?

这些都是平常行为中的一些小小的细节。

我们不只是立了规矩,还要告诉孩子背后的原因。

当孩子看到花儿很美,就想把花摘下来时,我们可能会说你不要摘花或者说不要去破坏花草。这只是行为的告诫,而如果我们告诉他:“你把花摘了,花会被你伤害,而且其他人也没有办法欣赏到花儿的美丽和芬芳,这样不是很可惜吗?”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孩子可能就知道他做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他就会更自动自发去做。

最初孩子犯错,妈妈会想,我是个温和的妈妈,不要去凶他。即便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做错,甚至还笑着说:“不要这样,这样是不对的。”

其实孩子是收不到的威严和规则的力量。因为语言影响力是很低的,更大的影响是状态。当孩子看到父母是笑盈盈的时候,他并不觉得这件事情他做错了。

如果我们的标准是经常变化的,孩子就会很困惑的。日常我们成年人会出现,根据朋友重要程度而决定打招呼的客气程度。或者我们心情好的时候,孩子怎么样都行,心情不好就把孩子管得很严。或者在众人面前我们就对孩子要求很高,在家里面我们就很放松,很无所谓。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立好明确的规矩,那么将来到社会中自然有人去教训他,社会会教训他。

立规矩的时候,嘴要软,手要狠

  03

品格教育中,父母要起到典范。

孩子就像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时刻照亮着照见我们的生命状态。

身教大于言传。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带着微笑发自内心地做事情;对别人的付出表示真诚感谢,孩子们会吸收到。父母的状态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当孩子做到一点点的时候,得到我们父母正向鼓励和积极认可,他们就会越来越好。

当孩子很真诚地愿意为别人去做事,想到为更多的人付出和服务,就能看到自己的价值。

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反复的过程,自己能从其中成长,孩子也能成长,一个孩子的品德,人格才是伴随着他一生的财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