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篇青春

我在马桥电站的岁月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175人  宦吉光

          我在马桥电站的岁月

  二零一二年五月,随着保康县政府一份文件的下发,我彻底离开在马桥电站工作了二十二年的工作岗位。时光列车已逝远,六年来,我辗转了很多地方,也经历了许多事,有辛酸,有苦涩,有汗水,也有收获。

我的原籍是神农架林区人,一九九一年十月离开家园,踏上了马桥这块热土,结下了不了情缘。从一个十九岁的毛头小子,到步入中年,毫不夸张地说,我把我的青春与热血全都抛洒在了马桥电站。

故事要从马桥一级水电站建设说起。马桥一级站从一九八八年破土动工,到我进站时已达三年之久,进度异常缓慢,因受地方经济的影响停了又建,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工程指挥部设在离电站五百米处,指挥长王代全(曾任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退休)常住在这里,与我们同甘共苦,一起度过了艰苦的岁月。

我们的住房很简陋,一排排民房用水泥砖浆砌而成,没有粉刷,盖的是石棉瓦。遇有刮风下雨,天穿屋漏,外面大下屋里小下。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四人挤在十几个平米的房间,两块木板,两条板凳,成就了我们休息的地方。办公室、宿舍、饭堂连成一线,一部有线电话,一部手摇电话,一部电台就组建了工程指挥部。

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吃饭的餐厅,没有桌椅和凳子。每人自备一套碗筷,端在手上或站或蹲着,三五成群,聊着不老的话题:今天浇了多少方混凝土,施工到什么位置等等。

全站上下,不论男女,没有假期,每个职工都没有怨言,每天穿梭在建设工地。测量、施工监督、质量检测、施工跟进等,我在质量检测之列,一天一回报,三天一汇总,一周一总结。曾几何时,职工已忘记了还有礼拜天和探亲假,甚至好几个月都不知道马桥街变了什么样。

最具有典型的是李明甲科长(一级站工会主席,已退休),鞋子穿烂了也顾不上购买更换,用鞋带子绑了穿着上工地,那个时候职工又欠薪又欠时间,让人看了都辛酸。被王代全指挥长知道了,于心不忍,特批准李明甲休假一天,并一再催促他去买鞋,这件事成为佳话,并被王代全指挥长多次在会上提出。我已忘了不知是谁发起流传的一句话,道出了我们那个年代的面貌:“远看像背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马桥一级电站的。”由此可见,那个时候的我们,为了电站的建设,生活过的是多么艰辛。

安装机组时,材料不到位,常亲临工地现场的水利局副局长张爱国,和职工一起并肩工作。涨水了,水漫长堤,不能通车,无论男女都成了运输队,挽起裤子扛着材料,淌过五百米溢流渠道。阳历三月的河水,冰冷刺骨,有些女孩子特殊时期,穿着水鞋咬紧牙关,默默地流着眼泪,陪着男同事们,一趟一趟地淌过长堤。张爱国副局长体恤职工如自己家人,时刻勉励着我们,先苦后甜,多学知识、学技术、积累经验。他还给我赠送了一套水利电力丛书,虽然我没有领悟多少东西,但我至今一直珍藏在书柜里。

封堵老洞,下闸蓄水,由于闸门多年失修,关闭过程中阀门关不死,影响机组安装。黎宝明、刘相国、阮联江、谭贤军、王金合等兄弟们组成敢死队,潜入到冰冷的水里,进行人工操作。水冰的扎骨,一潜进水中,冻得牙齿直磕。没办法,爬上岸喝一口酒热热身再下水,兄弟们轮换着上,实在受不了了又上岸喝酒。王代全指挥长、张爱国副局长看着心疼,不顾领导与同事们地劝说,也脱衣服跳进了水里投入工作,引发了职工们高涨的激情,个个热血沸腾。出差归来的我,也顾不上疲惫,剥去衣服,加入到他们的行列。水,还真不是一般的冷啊,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封堵成功,全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那个时候,条件虽然艰苦,职工们并没有退缩、抱怨,总是在一天天的祈盼着,祈盼美好一天的到来。看着即将投入运行的电站,职工们个个热情高涨,兴奋不已。职工刘宗勋有感而发以电站为题即兴作了一首诗,一时间成为美谈,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座大坝拔地起,欲与诸峰比高低,隔云断雾斩巨流,只叫日月过东西。”电站落成,领导班子组建伊始,李明甲科长因随工程辛劳了一生,被王代全指挥长建议留下来做了副站长,吴廷枝调任马桥一级站掌舵。当初财务股长张祥坤(现任保康电力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就在厂房背后空闲场地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现场应聘会,广纳贤才。

机组运转了,领导班子也配备到位,资金却运转不起来。在吴廷枝为领导班子的倡议下,让职工勒紧皮带,克服困难,再续新篇章。同时打出了响亮的口号:“为了一度电,宁流千滴汗,为了保安全,再累我甘愿。”日子紧紧巴巴地过着,大家都盼望着会迎来一片蓝天。时间推到一九九五年,单位进行体制改革竞争上岗,一批新鲜的血液充实到了干部岗位。

一九九六年,我有幸再次走进学校,脱产学习三年,一九九九年毕业后,回到了马桥一级站。马桥一级站因是向银行贷款筹建的,发电的收入到不了单位的帐户,直接被银行掐断,职工生活还是一直在困苦中挣扎。这时候以刘敬华为站长的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出谋划策,跟电力公司协商,利用近期供电收入来维持职工的生活。同时,副站长张恒忠发展第三产业,用盈利来的资金改善职工福利,副站长陈立明主抓安全生产发电。另外,以生产车间主任吴昌斌为首的生产科,也抽出一部分技术人员,走出单位搞创收,补帖部门职工福利费用。

工作稳定了,生活有了保障,职工有了盼头,可是好景不长。二00三年,随着国营企业民营化的改革,马桥一级站实行捆绑式转让拍卖,把一直在电站艰苦奋斗的大部分职工,推向了社会。我也作为特殊的群体,调入了马桥三级站。

马桥三级站,地处偏僻,深山峡谷,离职工生活区有六七公里,交通不便。遇有阴雨天,道路蹋方,交通堵塞,职工就要提前一个多小时走路上班。单位也因为体制问题,人满为患,装机容量小(3000kw),入不敷出,资不抵贷,职工欠薪累累。职工们的生活过得很拮据,吃住在生产区,一呆就是好几天,单位赊粮油,职工赊饭票。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职工们思想从来没有麻痹过,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我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呆了九年。

二零一二年五月,保康县政府下达文件,房县六里坪新建的一个大型水电站,马桥三级站因受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淹没的影响,马桥三级站实行政策性关闭,致使我们集体下岗。作为我们为保康的水电事业奉献了多年的一群人,就这样脱离了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众多人不理解,我更不理解。

当初我的不理解,走进了盲区,留下了我人生中不可泯灭的记忆,进行了十九天的深刻反思。十九天时间,我想了很多,从一九九一年到二0一二年,把我的生活和工作过彻头彻尾地滤了一遍。十九天犹如十九年,一天似一年,思绪万千,梦醒了,重见艳阳天。我谢绝了领导与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走了出来,走出自己,走出自我。

二0一二年六月,我永远告别了在马桥电站工作的岁月,告别了那奋斗过二十二载的地方。如今的我,充满自信,满怀希望,重新踏上时光的列车,渐行渐远,渐行渐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