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版资治通鉴【111】大计不听,小计可从
七年(前173年)
1、
冬,十月,下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二千石以上官吏,不得擅自加以征召逮捕。
胡三省注:
列侯之妻称夫人。列侯死,儿子继续为列侯的,称太夫人,如果儿子没有能继承侯爵之位,则不得称太夫人。
2、
夏,四月,大赦天下。
3、
六月二日,未央宫东阙的罘罳(fu si)火灾。
华杉注:
罘罳,是门阙上用于瞭望的阁楼。
4、
民间有歌谣怀念淮南王的,唱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皇上听到后,非常不安。
八年(前172年)
1、
夏,封淮南厉王刘长的儿子刘安等四人为列侯。贾谊知道皇上接着就要给他们封王,上书进谏说:“淮南王悖逆无道,天下谁不知道他的罪呢?陛下已经赦免他的死刑,只是流放。他自己生病而死,天下谁会认为他死得冤枉呢?如今尊奉罪人之子,那反而是向天下显示淮南王无罪,是陛下害死他了。这些儿子们,一旦长大,难道会忘记他们的父仇吗?当初白公胜为父报仇,他报仇的对象,是自己的祖父跟叔父。白公胜作乱,不是为了争夺王位,就是为了发泄胸中的怨恨,亲手报仇,同归于尽。淮南地方虽小,当初黥布也曾以之为基地反叛过。汉朝能生存下来,不过是一种幸运。授予仇人之子足以危及国家的资源,这不是合适的决策。给他人民,让他积累财富,就算没有伍子胥、白公胜那样的反叛报仇,也可能有专诸、荆轲那样的刺客起于朝堂,这是借军队给盗贼,添翅膀给猛虎啊!希望陛下谨慎!”
皇上不听。
胡三省注:
白公胜,是楚平王之孙,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得罪于平王,出奔流亡,死在郑国。白公胜又流亡到吴国。后来,随伍子胥率吴军攻下楚都郢城,伍子胥将楚平王鞭尸,这是白公胜的祖父,又杀子西、子期,是他的叔父。
专诸,刺杀吴王僚。荆轲,行刺秦王。
2、
有长星在东方天际出现。
柏杨注:
长星有一条尾巴,像彗星,但不是彗星。天上长星出现,预示将有战乱。
九年(前171年)
1、
春,大旱。
2、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皇上不忍心诛杀他,就派公卿去陪他饮酒,希望他自己了断。薄昭不肯。于是再派群臣穿着丧服去他家痛哭吊丧,薄昭于是自杀。
司马光说:
唐朝宰相李德裕认为:“汉文帝诛杀薄昭,案子是断得明的,但是在道义上说,并不妥当。当初秦康公送别晋文公,因为晋文公是他的舅舅,还有见舅如见母的亲近感。况且太后还活着,就薄昭这么一个弟弟,文帝的亲舅舅,如此断然处置,怎么能安慰母亲的心呢?”
不过,我认为法律是天下的公器,执法者应该亲疏如一,无所不行,才没有人敢依仗他的权势就犯法乱纪。薄昭虽然被称为长者,但文帝不早先给他安排贤德师傅,又让他掌握兵权,以至于骄纵犯上,竟敢杀死皇上的使臣,他不就是有恃无恐吗?如果犯了这样的大罪,还赦免他,那跟汉成帝、汉哀帝的世道还有什么区别?魏文帝曹丕曾经称赞汉文帝的美德,但是把杀薄昭这件事除外,他说:“舅父是皇后的家族,应该养育以恩,而不应该授予他们权力,否则,等到他触犯了法律,又不得不处置他。”这句话,批评文帝不能防患于未然,算是说到了问题的核心。
资治通鉴卷第十五
汉纪七
前169年——前155年
共十五年
太宗孝文皇帝下
十一年(前169年)
1、
冬,十一月,皇上巡行代国。春,正月,从代国回京。
2、
夏,六月,梁怀王刘揖薨,无子。贾谊又上书说:“陛下如果还不抓紧制定控制封国的办法,如今的形势,诸侯王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已经骄恣而不受控制,豪植势力而自大自强,中央政府的法令没法推行了。陛下和太子能够依仗的自己人,唯有淮阳王刘武、代王刘参是陛下的亲儿子,太子的亲弟弟。代国北临匈奴,与强国为邻,能保全自己已经不错了。淮阳国呢,和其他诸侯大国比,不过像脸上的一颗痣一样小,正好引诱大国来吞并,而没有力量压制别国。如今权在陛下之手,而自己亲儿子的封国,只能成为诱人吞并的鱼饵,这规划设计得不对吧!以臣愚计,不如将淮南的土地全部划给淮阳国。再给梁王刘揖选定一个继承人,把淮阳北边的两三座城与东郡都划给梁国。陛下如果认为这样不恰当,可以把代王迁为梁王,梁国都城也迁到睢(sui)阳。这样,梁国的国土,起于新郪(qi),北到黄河。淮阳国的国土,包括陈县,南到长江。这样,就算有诸侯大国心怀异志,也会被这种形势吓到,不敢妄为。梁国足以拒抗齐、赵,淮阳国足以禁制吴、楚,陛下可以高枕无忧,山东平安无事,能保陛下和太子两代平安吧!如今天下太平,只不过是因为各诸侯王年纪都还小,数年之后,陛下就会看到会发生什么了。想当初,秦国日夜苦心劳力,要除去六国之祸。而如今呢,陛下大权在握,一切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办,却高高拱手,自己培养出六国之祸,这真不能说是明智啊!即便终陛下之身,能平安无事,但是您已经种下祸乱之根,还熟视无睹,不做决断。陛下万年之后,将天下传给老母弱子,将使他们不得安宁,这,也不能说是仁爱吧!”
皇上于是听从贾谊之计,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北边的边界到泰山,西边到高阳,有四十余座大县城。
过了一年多,贾谊逝世,年仅三十三岁。
华杉说:
贾谊格局宏大深远,而文帝格局太小。贾谊最早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这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大计,文帝对此完全没有想象力,不仅不听,反而受其他嫉妒贾谊的周勃、灌婴等老臣影响,把贾谊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又调到梁国,做梁怀王太傅。
贾谊又建议分割大封国,大量增加小封国,避免诸侯坐大,危及中央,这样让国运绵长的中计,文帝还是对贾谊眼里已经非常危险的形势熟视无睹,无所作为。
最后,贾谊再建议壮大梁国和淮阳国以牵制吴、楚、齐、赵,这是保两代平安的小计。这回,文帝终于听从了。
这就是贾谊,大计开万世太平,中计保国运绵长,小计也管君王两代平安。
之后的历史进程,完全按贾谊的预测发展,文帝确实是“高拱以成六国之祸”,在他身后,发生了七王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全部造反。而拼死抵挡住叛军,为平叛赢得时间和战机的,正是贾谊预先安排的梁国,梁王刘武。
大计不听,小计可从。主君对待谋臣,往往就是这样。因为大计他理解不了,看不出做了这事能怎么样,又牵扯太多,觉得麻烦,所以不能决断。但是呢,又觉得你这个人确实有才,确实不错,确实应该听你的,一些比较容易的小事,可以听你的办。
幸亏文帝听了贾谊一个小计,办了一件小事,否则真不好说了,吴王刘濞,可能就成了明代的燕王朱棣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4410/6d82947a6b7a37b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