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蜂》,我居然在其中看到了梦想与倔强
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作为《变形金刚》的首部衍生剧,《大黄蜂》在全球取得了还算不错的票房成绩。
《大黄蜂》的故事主线依然是汽车人与人类携手,共同抵抗霸天虎,从而拯救地球的脉络,是标准意义上的好莱坞电影。无论是剧情设置,还是人物角色定位,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典型制作手法。
单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还算及格的电影,无论是票房还是制作水准。但我居然在《大黄蜂》的开局,在Charlie(女主角,海莉·斯坦菲尔德饰)第一次遇见大黄蜂时,被感动了。不得不说,Charlie角的十八岁生日、继父与母亲组成的家庭、亲生父亲的离逝,等等诸多桥段,明显就是编剧在埋下的一条条线,以便为了后边的剧情走向铺陈。
就是如此“套路”满满的剧情设置,我依然还是被触动了。或许,是Charlie凌乱但强忍镇定的生活,就如同当下的自己一般。在每个人面前,都努力表现的自然而充满活力。但是只有自己知道,每个夜里来临的时候,孤单与无助就如同覆盖的夜幕一样,一点点包裹起全无任何抵抗的身体,然后淹没那颗本已潮湿的心。
还好,Charlie遇到了大黄蜂,这个新朋友的到来,是Charlie是十八岁的生日惊喜,也是她自父亲离世之后首次可以打开自己内心的朋友,尽管大黄蜂在电影前半段萌的如同一个四岁的孩子。我想,这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陪伴与寻找的故事,尽管好莱坞的制作团队或许并不同意。
无论是大黄蜂,还是Charlie,都不具备完全意义上的成人力量。但是就是这个汽车人领域的未成年车人、人类领域的未成年女孩,用自己最初的梦想与孩子般的倔强,开启了一段看似无法完成英雄之旅。
作为一个已经年过而立之年的准中年男人(当然“大叔”这个人设已然崩塌了),在看到这两个年轻“人”,在初入人世时,便用初生牛犊般的勇气,蒙眼狂奔。或许她(他)们也看到了磨难,但是却没有我们如此的犹豫与畏缩;或许她(他)们也遭遇了自己内心某一瞬间的崩溃,但是却没有我们的踟蹰与步履瞒珊;或许她(他)们也会面临离别与背叛,但是却没有我们的冷漠与决绝。
所谓百战归来仍是少年,很多时候也只是一种一厢情愿。更多的是,尚未出战,却已变得满心斑驳、一地碎片。那些流落在时光中的诸多凌乱,其实已经曲解了我们本来的生活。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会一点点打破你的预设,一次次突破你的想象。当初无数次的幻想,会在每一个日出与日落间,不经意的凋零。很多时候,我们希望自己真的如同一个孩子般,可以随时与世界握手言和,可以很容易地就不计前嫌。只是,成年以后,我们就变得戾气重重与怯步不前。
或许我们当初也是Charlie,生命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个陪伴过自己的大黄蜂。或许我们当初也是大黄蜂,在低迷无助的时候也遇见过一个Charlie般挚友。只是,在时间流逝下,我们开始逐渐与自己的大黄蜂(或Charlie)分离,渐行渐远,直至最后消失在人潮车流中。就如同影片最后Charlie与大黄蜂的分离一样,顺其自然却不带一丝忧伤。
所谓成长,也许就是如此吧。在磨难中坚强,在分离中释然,在想念中遗忘。
与前几部《变形金刚》所不同的是,这次《大黄蜂》的人类主角选择了一个十八岁的女孩,汽车人主角选择了以往略带幽默偶尔卖萌时不时显得有点稚气的大黄蜂。于是整部剧中,都是一个个关于成长的迹象,都是以弱胜强的英雄成长,都是少年般的矜持与倔强。
当男性荷尔蒙渐退的时候,这部《大黄蜂》的机器打斗场面自然就没有那么密集。借助前几部《变形金刚》的故事积淀,这次故事本身就为这部影片支撑了一部分的力量。以Charlie的成长、大黄蜂的陪伴为主,展现了这种科幻电影衍生剧的另一种可能。
无可厚非,《大黄蜂》是一部标准意义上的爆米花电影,但是这不妨碍我在里边找到那个击中内心的某一根神经,温暖、疼痛、简洁、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