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家庭教育

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基本技能

2017-08-29  本文已影响15人  独步清凉

男孩,在一岁前一切成长指标均未发现异常,包括生理和情绪。

两岁半前一直是由老人来抚养的,老人深居简出,社交也不广泛,整天整天的不让孩子出去,出去也不和其他带孩子的老人进行交流。

孩子两岁半时初步诊断为重度自闭,半年后再评估为轻度。

在为期半年的干预矫正过程中,发现孩子有社会性,很喜欢和小朋友还有老师互动,三岁才开始说话,个案的老师通过观察觉得孩子不是自闭症。

孩子四岁正常入托,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共处是发现社交存在障碍,喜欢小朋友,但不知怎么表达,往往用在别人看来是趋于攻击性的行为(推搡,打人)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小班中班都表现的不明显,大班时问题才凸显出来)另外还有坐不住,容易兴奋以至于不听劝阻等行为问题,但记忆力好,而且会对大人察言观色,很会“看脸”。

至六岁,父母带孩子再次去看儿童心理,一个医生说就是个隔色的孩子,行为也是性格的原因造成的,建议上学后诊断智力及阿斯伯格;

另一位学儿童行为的老师说,孩子智力有问题(低下),感统失调,有自闭倾向,怀疑是阿斯伯格或是高功;

幼儿园的老师也做过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老师,观察称孩子智力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聪颖,但在社交上确实不如同龄儿,不是自闭症……

情况就是上述这样,我很奇怪,三家各执一词:老师跟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剩下一个医生好歹问了问就下了结论,行为老师做了15分钟的测试也一口咬定结果。但不管怎样,暂不讨论家庭成员的对错,孩子的行为确实存在问题,但谁说的更准确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的生长环境,在现在来看是否也起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说,归根结底就是环境和抚养的问题呢?

望解惑!

~;~~;~   ~;~   ~;~   ~;~   ~;~

做一个这样的诊断是肯定是需要很长时间跟孩子接触才能够做出的,所以……精神科的确存在着草率做出诊断的问题,对于一个六岁,而且本身就有社交方面的问题的孩子来说,医生和行为老师的诊断都过于草率,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并不是诊断他有什么问题,而是需要协助他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都会与他的养育者直接相关,用创巴仁波切的话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继承了父母的心理问题,而在中国,很多孩子其实继承的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心理问题,就象这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跟不擅于社交的老人在一起生活,必然就会导致社交能力低下,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他由一个不擅于社交的人养大,然后特别具备社交能力,这才可能意味着他的心理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所以这个孩子,从他的生活环境来说,他的表现是很正常,并不能直接诊断为自闭症,或者说诊断自闭症应当考虑到环境因素,毕竟孩子表现受家庭环境影响非常大。

但是这个孩子有可能会有感统失调的问题,这跟老人过度溺爱有关,现在中国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语言发育迟缓,感统失调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是孩子的“质量”不好,先天不足,但事实上是成年人过度的照顾导致孩子根本没有机会说话,也没有必要说话,更没有机会运用他的身体,甚至根本没有必要运用他的身体造成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成年人的焦虑影响了孩子,什么事都要速度快,要立即,要马上,结果根本没有给孩子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估计带孩子的老人不只是深居简出的问题,很有可能这个老人自己跟孩子也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会说话是非常正常,也是非常普遍的。

这样的孩子从小到大,他想要什么,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调动身边的人为他服务,只需要一个手指,就能指挥身边的人满足他的需求,他为什么还要练习说话?为什么还要练习身体的协调性?在孩子看来,他完全没有理由费这个劲呀。

所以现在的中国的孩子,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感统失调,行为不当,社交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问题的根源其实是成年人没有在他需要训练的时候给予他训练,可是却在他年纪长大之后,比方说五、六岁的时候,突然就跟别的孩子有了比较,突然就有了要求,突然就觉得——咦,这个孩子不正常,他需要训练。

但是,他需要的其实并不是治疗式的集中训练,他需要的其实是成长的空间,如果你没有顺应孩子成长的“势”,而是用力去校正他,结果必然会两败俱伤。

我个人觉得这跟成年人的完美主义有关,是成年人自己一直生活在幻觉里,按自己的幻觉来生活,这就导致成年人始终没有看到孩子的需求,只是透过自己的心相来看待孩子,这个心相包括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对孩子的理解,很多成年人,甚至始终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婴幼儿,无论孩子多大年纪,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小宝宝,而且理直气壮地把孩子当成小宝宝。

比方说我接触到的有的家长,孩子七、八岁了,过马路的时候,母亲居然非常自然地就把孩子抱起来,就象抱一个一岁的幼儿一样,以至于这个孩子十来岁的时候,过马路也完全不看路,仔细观察他就会发现,他确实在过马路之前,观察了交通状况,但是过马路的时候,他抬起脚要穿过马路的时候,基本是在抬头望天,也就是说他完全没有应对突发交通状况变化的能力。

这难道是孩子的问题吗?其实是成年人的问题,这个母亲根本没有看到事情的真相,只是一味地按她理解的东西去看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她其实一直在做梦,她在透过自己的梦境看待这个世界。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她也没有意识到她这样做其实是侵犯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对于她来说,她只想做一个完美的母亲,而完美的母亲在她的幻想中就应当是无论什么时候,当孩子遇到问题,就可以替孩子来解决,这就意味着过马路的时候,她就成为孩子的腿,她都已经成为孩子的腿了,那她怎么训练孩子过马路?还有什么必要费这个心力来训练孩子过马路?孩子又怎么可能学会过马路?

这只是一件小事,事实上我接触过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看来是心灵的整体退化。

有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刚到南山书苑第一天,吃饭的时候不吃,就站在一边,他的父亲跟我们一起坐下来吃饭,然后他就开始哭,哭了一会儿就开始发脾气,他的意思很简单——我不好意思吃饭,希望爸爸喂我——这孩子长得漂亮,也很可爱,在家里算是人见人爱,甚至有人抱着他上楼,有人喂他吃饭……

所以你觉得他的心智水平是什么样?他如何看待他身边的人?

问题是现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孩子非常多,家人过度溺爱,过度侵犯了儿童成长的空间,以至于孩子的整体的心智水平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这其实不是孩子有没有病的问题,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常常觉得孩子没病,有病的是家长,是有病的家长把孩子养成了病人。

就象问题中的小孩子,三岁才开始说话,其实就是因为他没必要讲话,成年人的溺爱直接剥夺了他语言发展的空间,对于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容易采取攻击性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反应,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必然会产生挫败感,又被家人照顾得非常周到,必然性格急躁,挫败感+性格急躁,必然会产生攻击行为。

就算一个成年人,如果他不断地试图表达自己,但是却无法表达清楚,对方也无法明白,成年人也一定会有无力感,也会觉得挫败,也一样会愤怒。

我遇到过一个个案,就因为她不会表达自己,她说的跟她想要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于是她经常被家暴,她问我:“为什么我小的时候,不用我说,我妈也知道我要什么,可是现在,谁都不知道我要什么,连我妈都不知道我要什么。”

是啊,别说你妈,就是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都表达不清楚自己,谁还能知道?

这个个案的特点就是处女座的妈妈,极其细致完美地照顾了她,从小她不说话,她妈妈就知道她要什么,结果她就养成了“即便我不说,你也应当知道我要什么”这样的惯性思维,当这种惯性思维在成年后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必然“惯”不起来,必然遇到障碍,必然会产生挫败感,然后也必然导致情绪的累积和暴发,所以她经常被她老公家暴,因为她想要的,和她表达出来的东西完全不同,甚至正好相悖,在这种情况下,她当然就会挫败,会愤怒,于是就发脾气,然后夫妻两个人的情绪都被刺激起来,最后开始使用暴力,进入恶性循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家暴。

所以在幼儿成长得过程中,父母及其照顾者越是体贴入微,越是会直接剥夺孩子的语言发展空间,使孩子越来越丧失了语言表达的能力,而当一个孩子无法驾驭语言的时候,他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思考也缺乏逻辑,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因为无法理清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表达情绪,而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就会带来愤怒,使他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于激发对方的情绪,然后矛盾冲突就会加剧,孔武有力的人会以暴力释放来欺负别人,懦弱的人会招引别人对他的愤怒,受到别人的欺负。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过于体贴的照顾者。

对于现代的儿童来说,最为悲哀的是孩子们的身边经常会围绕着几个这个体贴而无智的照顾者,这实在是非常令人悲伤,也非常令人无力的事情,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以及这样的家长,跟很多家长谈过,口苦婆心,但是没有办法,人类的特点是他必须经历了痛苦,才能够反省,因为本质上,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成年人,其实是在借助孩子的生命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没有孩子,他们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必须毁掉了他们照顾的孩子,然后他们才有机会反省,在这种情况下,能反省的人都是好样的,绝大多数人只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因为这些成年人本质上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长大,所以注定他们培养的孩子也不会长大,也会患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笨”一点的照顾者才是最有智慧的,但是现在成年人都太聪明了,太喜欢太希望时时刻刻证明自己是聪明人,于是孩子一个眼神过来,全家人争相猜测他要什么,猜对的人还洋洋自得,觉得——你看,你们都不行,还是我了解他……其实猜对的人最是害人不浅,孩子的成长空间就是被这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剥削了。

至于问题中所说的小孩子推搡他喜欢的人,其实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他只是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没有人告诉他如何与同龄人相处才会有这样的状况,一般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们在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有人告诉他不可以这样做,然后告诉他应当怎样做,并且训练他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问题很容易解决。只不过这样的孩子所遭遇的大多仅仅是成年人大声的呵斥,却没有人告诉他应当怎么做,这是非常遗憾的。

最后,会察言观色的孩子绝对不可能是自闭症。自闭症的孩子不会察言观色,也不想察言观色。他们会拒绝与人进行目光接触。

综上,对于问题中提到的这个孩子来说,有问题的根本不是这个孩子,而是孩子身边成年人。

成年人必须要知道,人活着是没有标准的,尤其是现代人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好象为了争相证明自己知道得多,就经常拿着各种各样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衡量自己,衡量孩子,没有达到标准,就一味地认为不正常,孩子不会说话,不去观察一下他为什么不会说话,有没有语言发展的机会,就单纯地认为这是障碍,好象孩子天生就应该会说话,好象孩子就是天才,就不需要学习就能成长一样,事实上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学习来的,说话也一样,所以不学会说话是不会说话的,不学会吃饭是不会吃饭的,这都是正常现象。

孩子缺乏社交能力,也要观察一下为什么这孩子会缺乏社交能力,他有没有环境去锻炼社交能力,不要希望孩子天然什么都懂,天生就知道尊老爱幼,天生就知道孝顺父母,然后天生就知道符合社会标准,这是幻觉,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活着,不是按标准来活的,你活着不必符合标准,别人活着也不必符合标准。

我记得有一个家长,前几天在南山书苑群问我,为什么她的孩子不知道分享,她喝了孩子的水,孩子就大发脾气……

我说:“因为你没有教他分享。”

她说:“我觉得教育应当是言传身教。”

我只好告诉她:“从教育的角度上来看,你从来没言传过这件事,也没教过他这件事,他不会很正常,更何况他从来没有失去过,也从来没有觉得父母需要他的照顾,在他的世界里,你们就是奴仆,就应该事事都想着他,赞美他,包容他,温柔地呵护他,而且你们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你言传身教的是——他是皇帝陛下,而你们都是奴仆,并没有言传身教他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如何对待父母。”

所以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言传身教,不知道如何言传身教,那就不要说“教育是应当言传身教的”,当言传身教变成了一个概念,一个口号的时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谬误。

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拿标准去套,而要学会反省,学会问问自己:我做了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

当然最悲哀的是很多人反省完了以后下了一个结论:“我什么也没干啊,可是他还是这样,说明他有问题。”

这无疑是孩子人生中最悲惨的遭遇——遇到了一个没有自省能力的父母。

自省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基本特征和能力,如果你是成年人,麻烦你先学会自省,千万不要说“我生在了一个父母都没有没有自省能力的家庭”,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自我教育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不要拿自己跟五、六岁的孩子相提并论。

尤其是父母,具备自省能力才不会把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进行错误归因,孩子才不会被扣上精神疾病的帽子,当然也不会象鸵鸟一样假装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存在。诚实地反省自己,应当是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基本技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