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第十九章 绝学无忧
原典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就可以得到百倍的福利。抛弃仁义,人民就能重新变得孝敬与慈爱。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会销声匿迹。圣智、仁义、巧利这三个方面,都是用来文饰的,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所以应当使百姓的思想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杂念和欲望,摈弃仁义、圣智的浮文,以免于忧患。
经典解读
前面老子讲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的种种病态表现,本章则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的方案。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之举,人民就能得到实利。
作为人民利益的真诚捍卫者,老子反对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文化。他认为那种文化是奴役人民的精神武器,“下德”的圣人借其建立各种虚伪的道德概念。不仅这样,这一切产生虚伪的文化还腐蚀了淳朴的人民,就发了他们对“奇物”的欲望,乃是“乱之首”。
在老子看来,这种文化和具有规律性的社会现象是矛盾的,也就是说,和“天之道”是矛盾的。它对人民毫无益处,必须予以抛弃。从这个方面讲,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的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绝学无忧”,一般有三种理解。其一,认为“绝学无忧”,是指弃绝学习就没有忧虑了。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是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要毁灭一切文化,当然也就不要学习了。其二,认为“绝学无忧”,是指抛弃圣智、仁义、巧利之学,免受权欲的诱惑,做到无忧无患。其三,认为“绝”指“绝招”,即至深、独到的学问,只有具备不同凡俗的独到学问,才能达到无私无欲的自由境地。
其实,学问多的人往往爱钻牛角尖,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们最易多愁善感,孤独寂寞。他们又愤世嫉俗,看到现实中不合时宜的东西,总爱发牢骚。而那些淳朴善良的老百姓,没有读多少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们不发牢骚,该干活的时候干活,该休息的时候休息,吃饱喝足,其乐融融,天塌下来他们也不会去管,多么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