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场关系:我们都很累,因为没有界限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马化腾在做微信的时候,他断然不会想到,有一天,这款社交产品会妥妥成为很多公司对员工的“监控器”。
很多公司开始用微信作为办公工具,害的很多人无一例外地患上了“微信恐惧症”。
其实,微信只是中国式职场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
今天想要和你聊的,就是关于职场人际关系的界限问题,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一、我发现自己成了“职场双面胶”
咨询者李媛(化名)前不久非常困恼。
原来,李媛因表现优异被提拔为部门主管,正当她打算摩拳擦掌带领团队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似乎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李媛的职场困境,那就是“团队凝聚力差,业绩冲刺总是后劲不足,领导找我谈了几次话,反复问我到底能不能胜任主管的职位。”
李媛告诉我,期间她想过各种办法,但让她倍感无力的是,下面的员工似乎无动于衷,不论发出任何指令,他们永远都会面带微笑客气地回复“好的”,事后依然我行我素;而她上面的高管性格强势说话犀利,每次给员工开“动员大会”,更像是在噼里啪啦过嘴瘾,员工表面应承,私底下依然不买单。
而一旦业绩不达标,高管则会拿部门领导是问。
一段时间下来,李媛深感自己就像职场中的“双面胶”一般,经常两面不是人,都快抑郁了......
二、当自律变成他律,就变成了压力
随着咨询经验的累积,我渐渐发现,职场关系只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和习惯,而这种方式和习惯的养成,竟和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及家庭氛围密不可分。
通俗说来,每个人面临的职场关系,更像是家庭关系的投射。
1、父母没有界限感,是对孩子最深的“诅咒”
我想起了另一位咨询者,婉儿(化名)。
婉儿就是很多文章里提及的令不少管理者头疼的那种“态度客气礼貌,但说了多次依然不动”的员工。
婉儿也为自己的工作状态担忧,她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淘汰是迟早的事儿,于是婉儿决定前来寻求帮助。
经过层层排查,我发现婉儿之所以无力被动,是因为她有一个“无孔不入”的妈妈。
婉儿从小到大生活在妈妈严密的“监控”之下,大到填报高考志愿,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几点吃饭漱口、吃饭、写作业等各种细节,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妈妈规定死死的,没有一丝自主的空间。
婉儿曾经哭着对妈妈说:“求你了,能不能不要再给我这么多规定了?”
婉儿妈妈则斩钉截铁地说:“不行。这是我这个妈妈必须做到的,长大了你就明白了,如果今天我不这样做,你就没法培养出好的习惯,未来耽误的可是你的前途,到时候你会埋怨我的。与其将来被你埋怨,倒不如现在被你不理解......”
婉儿每次听到妈妈事无巨细的要求和命令,都倍感无奈和失落。
要知道,很多自我驱动力缺乏的年轻人,不是他们生下来就是如此的,而是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强势干涉,剥夺了他们自律的权利,反而变成了“他律”,渐渐就演变成一种不堪言说的压力。
2、界限模糊的背后,是看不见的控制欲
类似婉儿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缺乏界限感”;而这种教育方式,通常出于控制欲强的父母。
这种父母,大致会把这些话挂在嘴边——
“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是你的父母,怎么会害你呢?”
“乖,只要听话,就是好孩子。”
......
这种打着爱的旗号进行的“控制”,无疑是对孩子深深的伤害。
对于这类家长而言,察觉出控制欲,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而这种过强的控制欲在很多当事人那里是难以被察觉的,因为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总是试图将一切掌控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不允许一丝意外和差错,连孩子的成长更不放过。
这种父母在自己的童年里,往往是被忽略和伤害的。
由于不断侵犯孩子的心理边界,挫伤的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发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动性。
3、当“我的”变成“你的”,一切似乎变成了“为你而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很多父母都异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于是孩子一回家,他们就各种催促:“赶紧给我写作业!”
请注意,这里的话有这两个字“给我”。
长此以往,孩子听到这句话会产生怎样的错觉呢?
那意思,好像写作业是爸爸妈妈的事。
更有甚者,还会根据学习成绩给孩子设置各种物质奖励和承诺,例如,你这次考试如果考了双百分,我就带你去迪士尼玩;如果你没考双百分,这个月就不给你买巧克力了,等等。
并美其名曰“奖罚分明”。
问题是,写作业也好考试也罢,分明是孩子的事情啊,什么时候孩子的学习变成了“为你学”?!
越是在亲密的关系中,越需要清晰的心理界限,这是一个人未来在职场中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指出,孩子在1岁前和妈妈是“共生关系”,到了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需要慢慢建立,这个时候就需要妈妈学会“放手”。
“放手”的潜台词,是信任。
在童年时期未能建立起清晰心理界限的孩子,在职场人际关系中,如果处于弱势总会退让;如果变得强势,有时候会干脆走上另一个极端,成为控制欲极强的上司/领导。
三、我们渴望的“职场自由”,多半是清晰的“职场界限”
这种“职场界限”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时间上的界限。
在工作时间之内,我们当然会以工作为重,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及解决,更是每个员工都清楚的常识。
但问题在于,很多公司除了工作时间之外,还会挤占员工“工作以外的时间”。
前不久爆出一个新闻,说的就是一名孕妇半夜没有及时回复公司的微信消息,被公司开除。
侵占员工私人时间,是典型的“职场界限不清”的典型表现。
在目前的职场大环境下,晚间十点才是很多企业真正的下班时间,甚至于很多员工无奈地表示:“在哪干活不是干呢?反正回去还是要被老板提溜着干活,倒不如在公司做咯?何况公司冷气充足、晚餐免费、打车报销......”
还有的公司,特别喜欢在员工下班后开会,并且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你让下面的员工如何能够提起精神来呢?
至于深夜要及时回复微信、逢年过节大晚上的还要开视频会议打鸡血......很多员工敢怒不敢言,只好在表面上微笑着说“好的”,内心则涌现一万个MMP,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却无法抵制早已“常态化”的“无偿加班”。
2、明确的“工作边界”。
所谓“工作边界”,指的是工作中建立的限度和界限,并以此区分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什么是被允许的,以及当他人越过边界时该如何应对。
很多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经常被同事拜托做这做那,甚至做一些不是自己岗位职责的事情。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人长期以往工作边界不明,就会被毫无界限的“利用”,变成了他人眼里的“老好人”。
3、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有些老板总会有一种很奇怪的认知,认为员工就必须像自己一样为公司尽心尽力,但问题是,员工不是你,况且从风险收益的角度来说,老板享受的收益最大,则承担的风险及辛劳程度自不必说。
如果老板一再插手甚至干涉员工的生活界限,恨不能把员工一天24小时全部塞满:让员工用工作、产品文档、方案、汇报等填满自己的一天,不要有恋爱、不要社交、不要娱乐、更不要陪伴家人......
这种制约,只会让员工感到“压力”,同时剥夺了员工的自主感,和前文里的家长一般,变成了“员工在为你工作”。
四、有界限,才轻松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乏界限”的家庭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孩子长大后要么变得唯命是从、要么霸道专横,说到底,都是由于没有建立好心理界限所致。
而职场又是人组成的江湖。
那么,作为职场中的你和我,又到底该如何做呢?
1、尽快完成“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这一概念由家庭系统治疗的奠基者Murray Bowen提出的,它指的是一种能够分辨和管理个人的情绪和理智,并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能力。
1)、个体内心层面(intrapsychic)
有一些人之所以无法坚持己见,容易在做出决定以后反复和改变,可能是因为他们总在做决定时被那一刻的情绪或感受所裹挟,并把那误以为是自己思考得出的结果。
因此,要坚持自我,首先需要区分哪些是一时的情绪冲动,哪些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而这也是自我分化所强调的。
2)、外部人际关系层面(interpersonal)
Bowen(1976)指出,分化更加完全的人在任何关系中都能始终坚守住一个“我“的位置(i-position)。
也就是说,他们能在关系当中保持一种清晰的自我感——明确“我”的立场,“我”的感受,及“我”的看法。
因此,如果你感觉自己一直处于无力被动的局面,不妨在今后常做这样的习练:
从小到大,有哪些事是我一时冲动的结果,有哪些事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两种类型的事情,我在做的时候是否有什么不同?
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的感受是怎样的?我的立场又是什么?以及,我的观点有哪些?
等等。
长期保持自我觉察,有助于完成自我分化。
2、带团队就像带孩子,重在引导陪伴,而非过分干涉
对于一名管理者而言,学会信任下属并适度放权,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1)、微信的界限
如果可以,能不用微信群就尽量不用微信群。
如果非用不可,则不妨建议员工申请一个工作微信号,上班时间切换到工作微信号,下班后如果微信上真有急事,则可以直接电话通知该员工及时处理。
2)、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请允许员工一个礼拜里至少有一天的“静默时间”,即当天可以关机,尽情陪伴家人及享受生活。
要知道,只有生活幸福的员工才能在工作中施展才华,才能给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3)、职场中的工作界限
职场中,每个人都会遇到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区分问题的归属,不要把别人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
身为管理者,如果一位下属找你求助,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应该步步引导,让员工自己想出解决方案。
唯有员工自己想出的方案,才会有实施的动力,并在任务完成后,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而“积极倾听”、“启发式谈话”等技术和方法更应该成为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以上。
“他凭倚在桥栏杆上,闭上眼睛,想倾听那几乎听不见的潺潺流水声,而不是人潮或电车的轰鸣。”——川端康成《古都》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