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成就了“军神”拿破仑,又是什么终止了拿破仑的神话?
从土伦之役崭露头角到兵败滑铁卢,被誉为“军神”的拿破仑一生指挥了50多场战役,超过其他3大西方军事家(恺撒、汉尼拔、亚历山大大帝)所指挥的战役总和。然而,是什么成就了拿破仑,又是什么击败了拿破仑?长久以夹,历史学家和各国军人对此莫衷一是,但有一个决定性因素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那就是后勤。
自古名将善野战
拿破仑之所以被西方奉为“军神”,一方面由于其过人的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则因为他幸运地处在一场军事大变革的时代。相比3位“老前辈”,拿破仑距离他们中最近的恺撒,也快2000年时间了。
为何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西方都没能出现一位足以彪炳史册的伟大军事家呢?原因或许很多,但其中一条不能忽视,即这4人有一个共同点:擅长野战。实际上,纵观古今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军事家,绝大部分都是野战专家,而鲜有以防守扬名天下的。不巧的是,19世纪以前,野战并非欧陆战场的主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封建制的发展。
这里的封建制,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封建”制,而与狭义的“分封制”更为接近。西方在这段时期出现了大量城堡(1905年,仅法国就留存有超过1万座城堡),封建领主们将宝贵兵力用于防守,而非野战。于是,要彻底消灭对手,就必须夺取城堡。而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实施攻坚作战异常艰苦卓绝,进攻一方常会经不起旷日持久的巨大消耗而放弃围城,这也是西欧的封建割据能持续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即便到了近代,炮兵和骑兵的地位提升,野战规模也并不大。据法国著名军事工程师沃邦统计,16至17世纪的围城战有200次,而野战仅60次。
不过,当时间跨入拿破仑崭露头角的18世纪下半叶,火炮技术较前有了很大进步,高墙厚垒已很难确保防御者安然无虞。随着围城战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便是大规模的野战。从土伦之役开始,拿破仑在军界迅速崛起,最终于1804年登上了法兰西皇帝的宝座。之后,他迎来了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奥斯特里茨会战大获全胜,粉碎了第3次反法同盟,然而,此番空前大捷却掩盖了一个严重问题——法军糟糕的后勤。原本,法军参战部队的后勤保障全由拿破仑亲自调度,而他手下的大臣德冉只负责法国境内的后勤工作。这期间,法军后勤已经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机构职权不明、管理混乱、缺乏专业的运输队、上级命令得不到贯彻等等。但由于最终获胜,拿破仑竟然对这套弊病丛生的后勤体系深表满意。
铁骑无力兵心寒
辉煌过后,接踵而至的往往是黯淡。1812年,权势如日中天的拿破仑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远征俄国。而此役不仅成为他失败的开端,更被后人视做军事后勤较量的经典战例。换言之,与其讲拿破仑败于库图佐夫的诡计,莫若说他输在了自身后勤系统的崩溃上。
对于征俄之战的艰巨性,拿破仑是有相当认识的。有资料显示,筹措粮秣方面,仅普鲁士一地,拿破仑就征粮6000万公斤,马20万匹,牛4万头,酒7万余瓶。他还在波兰的但泽、格鲁琼次、华沙等地设置大型仓库,光是但泽就储备了可供40万人和5万匹马食用50天的粮秣,并计划进入俄境后,在维尔纳、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地设立仓库。1811年底,拿破仑大大扩充了辎重部队的规模,组建了26个平均配备420辆运输车的辎重营,用于运输给养的军马达15万匹(日运力约1万吨),另有2艘巨型运输船装载饼干等耐久食品。乍一看,人们不由得惊叹:这是何等庞大的后勤保障!但够用吗?毕竟,拿破仑的对手是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辽阔版图的沙皇俄国!百年后依靠机械化部队的希特勒都没能征服这片土地,而用马车运送辎重的拿破仑又怎么会成功呢?
但在当时,拿破仑可没这么想,因为他麾下拥有一支60万人和25万匹马的大军,从数量上足以形成对俄军的压倒性优势。可问题是,一天下来,法军人吃马嚼又得消耗多少食品和饲料呢?7000吨!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法军战马吃的不是草,而是必须从后方千里迢迢转运来的燕麦。更糟糕的还在后头。由于必须穿越广袤苍凉的乌克兰荒原,却无法就地获取补给,这就意味着从波兰到莫斯科的1000多公里路程,法军只能靠一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维持战斗力。而一旦这条“脐带”被切断,数十万法军将饿着肚子打仗!可当饭都吃不饱时,谁又能一心一意战斗呢?这是再高明的指挥艺术也解决不了的难题。
当然,拿破仑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性。他之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物资,又将进攻时间推迟到6月,都是因为后勤的问题。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朱利安•汤普森所评论的那样:“拿破仑是在进行一场豪赌。他知道自己的后勤系统不能保证他到达莫斯科并在当地维持下去。所以,他希望尽块打败俄国以强压其媾和。但很不幸,俄国人却以空间换时间,他们的部队虽然在撤退,但绝非逃跑,更没有被歼灭。”一向神机妙算的拿破仑,这次打错了主意。
1812年9月7日,拿破仑大军在莫斯科西南的博罗季诺与俄军遭遇。血战竟日,法军伤亡4.7万人,俄军伤亡4.4万人。战争中,大批俄军哥萨克骑兵不断偷袭法军的辎重队和侧翼,迫使拿破仑将一线部队后调,打乱了整个作战部署。9月14日,俄军主动撤出莫斯科,临走时带走了所有补给,只给法国人留下一座熊熊燃烧、满目疮痍的空城。由于得不到任何粮草,拿破仑只得下令就地征粮,但却没有农民响应。而法军稍微远离莫斯科,就会遭到游击队的伏击。那么从后方运粮呢?也不用想了,因为那条补给线早已被哥萨克骑兵“蹂躏”得不成样子。10日9日,法军一支大型运输队遭2个团的哥萨克骑兵截击,粮食、人员基本损失殆尽,只剩指挥官孤身一人逃到莫斯科。为此,拿破仑下令,任何运输车队若无1500人的军队护送,均不得从斯摩棱斯克起程。
挺到最后,濒临绝境的拿破仑不得不于10月18日撤出了莫斯科。此时,他手头几无存粮,而之前寻觅不见的俄军主力却出现了。当然,被追击的对象已经变成了在冰天雪地中饥寒交迫的法军。骁勇的法国铁骑已无力再战,而法军将士的心也被严冬和缺粮彻底冰封。12月19日,当拿破仑败退回法国,出征时的60万大军只剩下3万人!他长叹:“无论宪兵司令,还是辎重队长,抑或参谋部的军官,他们中对我恪尽其职的一个也没有。”但问题在于,赌局的操盘手不正是他本人吗?
前事不忘后事师
无可否认,拿破仑是出色的战略家和战术大师,他在某些军事方面的成就亦是空前绝后,而且他为解决后勤问题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正如前义所言,拿破仑征俄采用的是最经济的补给方式,即“以战养战,取粮于敌”,将大兵团分散开来就地补给,以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巨大损耗。同时,他也知道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无法持久,所以又建立了早期的后勤运输和保障制度。别忘了,正是拿破仑将罐头引入军队乃至普罗大众的食谱中。尽管结局很糟糕,但这些创新的理念在当时无疑十分先进的。那么,法军后勤体制的症结又在何处呢?
实际上,拿破仑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他太过自信。作为法军统帅,拿破仑不但调兵遣将指挥作战,同时还兼管部队的衣食住行。纵然具备超人的精力与才华,仍不足以让他同时处理好所有事务。众所周知,当时的法军以大兵团机动作战为主,拿破仑完全可以制定总的后勤方针,然后交由下属办理,而不必亲自过问每个军团的补给情况。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法军的补给显得混乱不堪。尽管前期储备了大量物资,但并未得到很好分配。先头部队带走大量粮食而不加珍惜,浪费掉的粮食比吃掉的还多,后续部队却面临食品短缺的问题。如果能有一个高效、独立的机构协调好这一问题,拿破仑也不至于败在库图佐夫的后勤绞杀战下。
拿破仑的失误给后人以极大警示,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的开篇就将后勤问题列为与战略、战术同等重要的制胜要素。到普法战争时,普鲁士把刚建成不久的铁路用于军队运输,西方也相继出版《理论后勤学》等军事后勤专著,而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二战时期,罗斯福总统更是委任自己最信赖的马歇尔来负责美军的后勤调度,并笑称:马歇尔如果离开一天,他就连觉都睡不安稳。而马歇尔也因此成为美军中唯一一位从没上过战场却获得五星上将殊荣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