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渣也谈谈“美学(二)
已经懒到极致,时隔这么久才写!!
今天聊一聊;体验性的问题,作为学科的美学对体验性的问题是无能为力的
美学的尚没有独立
1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美学也有千奇百怪,有哲学家和理论家的美学,有艺术家和实践者的美学,更有我们个人的美学。
但作为一个学科,非常个人的美学一般不会做为研究对象的,只有当形成一定的群体才会加以考量。因为非常个人的事情是不可言说的,就算可以言说对于其他人意义可能也不是太大,你告诉我你感受到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我只是得到一个信息——你感受到了什么;其次,我对这种感受没有经历,那是你个人的感受,我无从验证和体会。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平时所说的“设身处地为他人想想”是多么的值得怀疑呀,多大程度能做到,毕竟你很少有他人的体验。
就像今天早上遇到一个话都说不怎么清楚的布道者,苦口婆心的告诉我每天上自习看这么多书有什么意义,然后找一份好工作?鉴于为人处事的礼貌,一般微笑着边走边说,但心里其实千万草泥奔腾,这不是手里拿着面包对手里没面包的人说:面包没有意义。这无疑就是圣母婊!
说到体验性,还得说说我们中国古代文人。除去史书以及科学这样的著作,我们翻看文人作品,其实很多都是个人体验式的词句,如果用读者分析的观点来看的话:他们不假设读者,哪怕有一个人懂就足够了;而不像我们现在,大众传播的时代,一篇文章越多的人读到读懂越好。
所以啊,这些非常个人的体验只能留给感受,研究某人的感受有什么意义,研究者体会不到怎么研究呢?研究自己的体验又有什么意义,自己写一下日记倒是可以。
正是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写东西大多是体验性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对于国内一些研究古代方面的“理论美学家”是很值得质疑的。从文字到文字,从概念到概念,他们有过那样的体验和感受嘛?
就拿书法美学来说,很多文章的作者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深入这一领域也是值得怀疑的。词藻堆砌,引经据典,似乎说得很有道理,然而事实或者感受确实是那样吗?
2
除开这种非常个人的体验的美学外,还有一种叫哲学家的美学值得谈一谈。
美学嘛,作为学科从外引进,从其诞生之初就在哲学母亲的怀里生长,母亲太过溺爱以至于从他身上总能看到“他妈”的影子。然而啊,少年啊,当你成年之后是得自己独立生活的,不能总是啃老。
美学之父鲍姆加登以“感性知识的完善”为美学学科写下来出生日期,在其后的岁月里,在哲学母亲的悉心关照下成长。
于是乎,美学在康德那儿有里“审美无功利性”的襁褓标签,到了黑格尔则以“研究美的艺术”成为他的蹒跚学步,这样一种趋势浩浩汤汤不知边界。我们都说“三岁看长”,直到今日,孩提时代的影响远远没有散去,也就是说不可能散去。
后来,青春期,尼采、海德格尔等导师诱导青春的无处安放的激情。又有韦尔施等为你办下了成年礼物,就像如今的人一样,成年并不意味着独立,如今人类的哺乳期大大延长,很多大学毕业甚至更晚,或者干脆慵懒的啃老。就不知你何时独立了!
3
以上用一段人的发展类比了一下美学。
我在想如果是哲学家的美学可以叫做的美学等话,那为何还给他起“美学”等名字,哲学的分身我觉得也还是哲学。
哲学家的美学往往一种理性的统领,坚硬的理论的构成了他们的美学。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但是我得反问:你领会一把理念给我看。如果硬是要说你体会到了,那么我也无法反驳,就像别人说他神秘体验见到上帝之类,这种天没法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