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五千年#《史记》第135天:无为而治,改改名字
公元前145年
中六年二月己卯,二十五日,汉景帝来到雍县,郊祭五帝。
雍城的黄土地貌三月,下冰雹。
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都去世。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刘武。汝南王不是死在这一年。汉景帝立梁孝王的儿子刘明为济川王,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就被分成了五国。
众建诸侯少其力,靠时间来解决诸侯王的问题。
封了四位侯。
更名廷尉为大理。廷尉负责司法刑狱。
更名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将作少府掌管的是皇家的土木建筑工程。
更名主爵中尉为都尉,负责掌管列侯封爵事务。
更改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长信也就是长信宫,詹事负责皇太后宫内事务。
更改「将行」为大长秋,将行负责皇后宫内事务。
更改「大行」为行人。大行接待来都城的诸侯。
更改「奉常」为太常。这是负责社稷、宗庙、朝会、丧葬等礼仪的官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太常的地位在诸卿之首。
更改「典客」为大行,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诸侯进京事务。
更改「治粟内史」为大农。主管全国农业经济。
掌管京城内国家府库的大内官,秩两千石,设置左右内官。
七月辛亥,二十九日,发生日食。
紧接着八月,匈奴入侵上郡。
上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公元前144年
后元年冬天,汉景帝经历元,中元,再次改元,后元。
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统率京师的卫戌部队之一:南军。本来就叫卫尉,是汉景帝改成了中大夫令,这下又改回来了。
汉景帝为什么改官职名呢?或者说太史公为啥记录的是改名呢?纯粹猜测,无为而治,改改名字。
三月十九日,赦天下,赐百姓爵位一级,中两千石的官员和诸侯国的「相」赐爵右庶长。汉代爵位二十级,右庶长为第十一级。
四月,允许欢聚宴饮。
五月九日,地震,早饭时又有地震。上庸地震连续22天,城墙都被震塌了。
七月二十九日,发生日食。丞相刘舍免职。
九月十七日,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封为建陵侯。前面景帝六年就封为建陵侯了,这里又重复了一遍。
地震、日食,在当时都被认为是治理不善,上天降灾。
公元前143年
后二年正月,一天三次地震。郅将军出击匈奴。大宴五天。下令内史郡不能喂马吃粮食,否则马匹没收官府。下令囚徒奴隶穿粗布衣服。禁止用马舂米。当年收成不好,禁止百姓不到一年就把当年粮食吃完。减少在京城的列侯数量,让他们到封国去。
三月,匈奴入侵雁门。雁门在山西西北部以及与内蒙古接壤地区。
雁门郡大概位置十月,出租长陵周围的田地。
发生严重干旱。
衡山国、河东郡、云中郡发生了瘟疫。
公元前143年
后三年十月,发生了日食与月食,太阳和月亮红了5天。
十二月最后一天,打雷。紫色的太阳。金木水火土,五星逆行,侵入太微垣。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大臣图谋不轨的征兆。月亮横穿天廷。
正月十七日,皇太子刘彻举行冠礼。二十七日,孝景皇帝驾崩。
汉景帝遗诏赐予诸侯王以下一直到百姓中作为父亲后嗣的人爵位一级,天下百姓每户100钱。放归宫女回家,免除赋役,不再参与任何徭役。
太子即位,也就是孝武皇帝。
三月份,封皇太后弟弟田蚡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侯。以阳陵作为景帝的帝陵。
汉景帝就在每年这不断的日食、地震等灾异中过完了在位的岁月。不像汉文帝的一系列约束权力的举措,汉景帝时代除了不断的灾祸、异象和更名,值得一提的就是吴楚七国之乱,也是景帝有为而治的结果。
太史公说:大汉兴起,孝文帝施行大德,天下怀恩而安定。到了孝景帝,不再忧虑异姓王了,然而晁错削夺同姓诸侯的封地,导致七国共同起兵,联合西向。这是由于诸侯王的势力太强大,晁错错在行动的时候没有采取逐步削弱的办法。等到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建议,诸侯王的势力才衰弱下来,国家安定下来。由此看来,安危的关键,难道不是运用谋略吗?
七国之乱在于过于急切。对做成一件事的时间人们往往过于乐观。
打完,收工。
明天,孝武本纪。太史公主要生活在武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