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粮常想无粮时

最近在读梁衡所著的《我的阅读与写作》,书中有关于范仲淹的专门章节。对于范仲淹这个人,我唯一的记忆就是他写的《岳阳楼记》,上学时我能够通篇背诵,但现在自己却只记得那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上学时学哪个名家,最多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字号是什么、有什么代表作,别的就一概不知了。读了梁衡老师的作品,才知道范仲淹其实很了不起。以至于后世有土匪绑票,听说其中有范仲淹的多少世孙,直接就给放了,可见范仲淹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一个人之所以能有所成就,绝对不是偶然的事情。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学习非常刻苦,他在庙里读书时,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当一天的食粮。后来他去应天书院游学,生活依然清苦。有个富家子弟送他美食,他竟一口不吃。人家埋怨,范仲淹谢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
我突然联想到了印度的总理莫迪,在《草根总理--莫迪》一文中,我对莫迪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莫迪小时候对自己的生活要求非常严格,他不吃盐、辣椒和油,但是喜欢吃粗糖,后来连粗糖也放弃了。这样一个严格控制欲望的人,怎么可能不取得惊天伟业呢?

作为普通人,我们身上不可能有很多那些杰出人物身上才会有的优点,但是只要去发掘,也总会有那么一两样好习惯值得称道,而且细思你会发现,好习惯养成的背后,其深远的意义和大人物的别无二致。
自从买车以来,只要有机会我就自己洗车,而且冬夏的垫子都自己亲自动手更换。我妈家一直住院子,所以只要我住娘家,除了冬天,我肯定会自己动手洗车。父亲每次都出来瞅瞅,也不做声,所以我也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父母搬回老家住,因为院子里有井了,所以洗车就更方便了,插座一插,水就被抽上来了。这次父亲看到我又洗车,居然笑眯眯地说:“啊呀,又给我二闺女省下20块洗车钱了。”听着父亲的话,我没抬头继续洗我的车,顺便应声道:“我哪是为了单纯省这个钱啊,我是怕世道以后变了,需要过苦日子时我过不了。”
我说的是真心话,上次回我妈妈家,洗车时把一条200多块的新运动裤给弄坏了,当时还遭到嫂子的调侃,"你看看,还不如让洗车行洗了,一条裤子钱能洗多少回车啊?"估计嫂子心里肯定想:我这个小姑子才小气了,连洗车钱都舍不得出。可是我依然乐此不疲,死不悔改。
直到今天读到范仲淹谢富家同学的话时,我心里才生出了极大的安慰,其实我坚持自己常年动手洗车,和范仲淹拒吃美味而坚持吃粥的想法是一样的。我不想轻易培养起那些好吃懒做的奢华习惯来,按实际说,一个律师挣点洗车钱,那根本是太小菜一碟了,但是我心里始终的想法还是“有粮常想无粮时”。能挣大钱的时候,车得洗;不挣大钱的时候,车还得洗啊。因此在我的脑海里,我很佩服那些因为经济滑坡把越野车改装成卖酿皮车的人,当然我更佩服那些虽然很有钱了,但是依然能看的下卖酿皮这种小本生意的人。
好的生活哲学,在哪朝哪代都不会变,所以只要我们有勤俭持家的好习惯,还是应该一直坚持下去。虽然我们不是范仲淹,更不是莫迪,永远做不出什么被后人称颂的光辉业绩,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身上保持有很多闪闪发光的好习惯,这些貌似平常的好习惯,足以让我们平平稳稳度此生,无论富贵与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