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激荡三十年》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8f852e50628bd3ff.jpg)
一、豆瓣百度中对该书的介绍
激荡三十年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三十年,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本书共分两卷,上卷,记载1978-1992年间的企业变革;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上卷中作者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改革开放初期汹涌的商品大潮;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互相博弈的曲折发展;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不安……在作者的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下卷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采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e2821fb0a0a9e978.jpg)
二、作者简介
吴晓波
1968年出生于江西,现居杭州。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主要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大败局2》(2007年)等。其中《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6a596b803a604522.jpg)
三、本书思考
1、改革开放的蓝图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
2、600亿引资计划石沉大海后,我们是如何破局成功的?
3、随着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崛起和对市场的蚕食,效率底下的国有企业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4、什么是价格双轨制,为什么要进行价格双轨制?
5、是什么样的事让中央决定进行物价闯关?
6、铁腕总理朱镕基进入中南海,进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7、如今门庭若市的资本市场当年是怎么诞生?
8、我们国家的“抓大放小”政策为什么要向国退民进”过渡?
9、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对我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85c8167e287877b1.jpg)
四、精华笔记
建国前的上海投机盛行,一片混乱,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陈云同志进行了一场计经济的实验,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遏制,上海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建设了一批重化工业。当时年GDP增长达到了92%。
陈云上海实验和一五规划初期的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于是,我们开始全面启动计划经济,1956年开始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灭民营经济。
全面启动计划经济之后,紧接着,1957年开始进行了两次“大炼钢铁”和“大跃进”的自毁性经济运动。而后我们经历了与苏联的“宫廷政变”和“文化大革命”。
从1949到1976年,在这27年时间里,我们认认真真进行经济建设的时间只有2年零7个月。1978年,国家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邓小平同志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主导中国的这场惊天变革。
1978年改革伊始的时候,邓小平主持的第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此拉来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放的第一个棋子落在了中国的南海边,随着蛇口工业园区和深圳特区的发展以及邓小平1984年第一次南巡一锤定音,认可了经济特区的成功。最终形成了我国沿海全境开放的格局。这14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也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先发展的地方。
而在改革开放的第一天,农民就率先解放了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印着安徽小岗村的村民们血掌印的包产到户的契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行到全国,这带来了两个结果。一个是解决了我们国家的粮食问题,改革此起彼伏但是从未出现过粮食危机。第二个结果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中释放出来。这就直接造成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呢,改革的春风激活了广东、福建和浙江地区的民营经济,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开始蔓廷全国。
然而,我们一开始改革的重心并非是民营经济,并非是乡镇企业。而是我们当时无所不在的国营企业。但是因为我们一直想绕开产权问题,把改革的思路放在了下放经营自主权上。结果从1978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难以突围。于是出现了很多悲喜交加的国企企业家。他们最终褪去光芒成为一块不起眼的改革化石,但是无论他们当时承受了多少非丰议,作为改革的先驱都值得我们尊敬。
198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旧的价格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开始与体制内的国有企业对资源进行争夺,因为产权悬置的问题,国有企业在争夺中屡屡溃败。中央推出价格双轨制,对国有企业实行国家定价,对民营企业实行市场定价。但是万没想到这居然成为了压倒计划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双轨价格催生了一批倒爷阶层,他们利用各种关系以较低价格从体制内拿到生产资料,再用市场价格倒卖给体制外的民营企业。因为相对于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可以不断拿到生产资料斗,这反而造成了在这段时间内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
到了1988年,在国际市场化改革浪潮的背景之下。大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来到中国,给我们的价格改革以理论支持。中央决定启动物价闯关,将价格双轨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可没有想这场轰轰烈烈的物价改革不到半年就以失败告终。12年改革所积累出来的改革形象及成长锐遭到了空前的挫折。意识形态之争再次袭来,面对来自四面发放的质疑声,改革难以前进。直到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才让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断然终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7ac05c0718220f73.jpg)
1992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个分水岭。前15年的改革主导人是邓小平,后12年改的主导人是铁腕总理朱镕基
他1991年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凭借破除三角债和整顿金融秩序立威中南海。1998年就任国务院总理后,主导了发动了一场整体配套体制改革,为了加强中央的力量,中央向地方收权,政府与民间争利,中央集权再度归来。其中他为了加强中央财政推行分税制,并且亲手为中国经济增长打造三驾马车”,分别是启动城市化建设,放开外贸进出口自主权以及激活房地产。
中国经济在朱镕基的铁腕治理之下,被捶打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我们说1978年到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题是放权让利,一方面不断下放自主经营权,但是另一方面,一直回避产权的问题。所以这注定了是一场失败的改革。
1990年,深沪两市相继成立构成了中国的资本市场。1992年证监会成立,股票发行收回到中央手中。从此实行了一种全面扶持国有企业的上市机制,资本市场的出现为国有企业的解困提供了出路。资本市场暂时只能为一部分的大型国有企业输血解困,剩下的数以几十万计的中小国有企业怎么办呢?
“诸城经验"进入了朱镕基的视野当中。诸城的市长叫做陈光,在陈光的推动下,两年之后诸城就没有国有企业了。朱镕基亲自前往诸城调研,最终充分肯定了“诸城经验”。在1998年之前,朱镕基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是叫做“抓大放小”,这正是来源于诸城经验。这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从不断的下方自主权,放权让利,现在终于开始触碰到最本质的产权问题。
在1996年,国家经贸委宣布,重点扶持宝钢、海尔、江南造船、华北制药、北大方正、长虹6家企业,力争使它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d0abf13fb3e6a54c.jpg)
为了能抓好大,我们找到了韩国大宇集团作为学习标杆。经贸委宣布扶持这六家企业,允许他们办财务公司、参股银行,甚至办银行都可以。但就在第二年1997年的时候,爆发了亚洲金融风暴。被我视为学习标杆的韩国大宇集团轰然倒地。在1997年后出现了一次改革政策的转轨。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这位93岁的政治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一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袭来。
索罗斯带领着量子袭便了整个东南亚,量子基金所到之处股市大跌,公司倒闭。1998年索罗斯在世界银行的香港年会上的发言非常的骄傲,他对我们中国说人民币一定要贬值,否则我就要把香港打下来。朱镕基在世界银行的专场上坚定地说:“我向世界保证,中国将承担大国责任,人民币绝对不贬值。”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大国意识是在这个时候被确立下来的。
会议结束后索罗斯开始狙击港币,港府强力入市,朱镕基动用了1200多亿人民币力挺港府。索罗斯大败而归,中国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亚洲金融风暴的突然爆发以及国内市场的空前萧条,却意外的让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突然加速。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dd47189e23f71261.jpg)
五、书中金句
英国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哈耶克发表了《致命的自负》,在这部影响巨大的著作中,他认为对高度计划经济的追求是理性主义者的一次“致命的自负"。
从一开始,中国改革就是一个被自下而上的力量和需求推动的过程,只不过以从上至下的政策改革的方式呈现。
在看待乡镇企业成长问题上,邓小平有过一个十分诚恳的评价,他称之为“意料之外的异军突起”。
以放权让利为主线,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模式阶段。
宣布全面落实14项自主权之后,在决策层看来,该给的自主权已经全部下放了,接下来就应该是企业八仙过海,到市场上去各显神通了。但事实却让人非常沮丧,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竞争中一触即溃。
跟那些无缝不钻的民营公司相比,国营企业争夺生产资料的主动性和能力显然要弱得多,于是,国务院的智囊们便创造性地想出了一个“价格双轨制”的办法来。
中央决定放开管制,取消物价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
因为政策的紧缩变动,企业之间原本正常的货物和资金往来瞬间紊乱,资金的循环拖欠构成了一个无始无终的怪圈,于是一个新名词很快成为经济界的头号难题:“三角债"。
朱镕基亲自兼任央行行长,下定决心清理金融领域的体制外活动,对于任何有可能扰乱现有金融秩序的行为都严惩不怠。在这种背景下沈太福的集资案便被视为顶风作案而受到了最严厉的惩处。
分税制的实行,使中国的财政秩序为之大改,中央财政重获活力。
朱镕基将任满一届总理,他承诺在这四年内完成三件事情,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
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在"抓大放小"和“国退民进”战略的坚决推行中,一向萎靡的国有资本集团获得了近乎脱胎换骨般的改观。
一种新的“国退民进"的新战略出现了,它的基本思路是,国有资本从完全竞争领域中大面积退出。在一份报告中,专家们建议国营企业应该从164个竞争性行业中“坚决撤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地形成垄断格局,这些行业包括一一钢铁、能源、汽车、航空、电信、电力、银行、保险、媒体、大型机械、军工等。
在这些领域,政府将竭力排斥民间及国际资本的竞争,通过强化垄断来保证国营企业的既得利益,作为国营资本的所有者,其角色不是减弱而是更为增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
![](https://img.haomeiwen.com/i4367823/d0ed2a6b800088f5.jpg)
ps:寥寥数语是描述不完这激荡三十年的起起伏伏,更多精华待各自去书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