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简道想法简友广场

权威人士的话往往会让你误入歧途

2021-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猴得住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实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的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所以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上述实验凸显了“权威效应”的作用。“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会认为权威人物掌握着真理,权威人物的判断、选择、行为都会更加正确,服从权威人物会使自己具有安全感,不会在众人面前出丑;再者,人们往往有获得认同和赞许的心理诉求,倾向于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获得其他人的认同,可以赢得他们的好感度。

在日常生活中,“权威效应”随处可见。你打开电视,常会看见某个权威人物在大力地推荐某个商家的产品;你翻阅报纸,常会发现文章中出现某些权威机构和权威人物的名字,作者借助权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教师、书本、专家都是权威,是知识的化身,因而对他们充满了崇拜与信赖。其实,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可能会成为权威,但权威未必正确,权威的知识未必代表真理。

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对老师、书本、专家等权威持有批判态度,不能盲目地崇拜他们。在某些时候,突破权威的束缚,就可能会有重大的发明创造产生,为人类社会增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敢于对权威提出疑问才是我们必须具备的、难能可贵的精神气质。

一百多年前,当时科学界几乎达成了共识,用金属制作的机械飞不起来。而本身是工人的莱特兄弟偏不信已有的理论,硬是埋头苦干,结果造出了飞机,飞上了蓝天。对于克隆,过去权威就下过结论:动物是不能克隆的。“多莉”的诞生成为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我们总是相信权威人士,认为他们的见解更加深入、认为他们的判断准确无误、认为他们的观点不容置疑。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权威,在认识的领域总还有未知的地方,在理解的层次上也难免会有误差,更何况还有居心叵测的人操纵人们对权威的信任和依赖来蒙蔽甚至欺骗大家,所以,对于权威,相信固然是一种尊重,但是更要敢于怀疑权威的错误,敢于在权威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

要真正实现创新,或者有重大的发现,一定不要被过去的很多成见所操纵,尊重权威并虚心向权威学习,但是决不能迷信权威,被权威操纵。要有挑战权威的决心和信心: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钻研,敢于实践。

有了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能走出权威的篱笆,才能激发创新意识,才能作出具有独创性的决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