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行之忆(二)

2021-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柯

旅行于我,是用脚步丈量未知,用镜头定格美好,用文字记录感受。东北之行,当年的兴趣主要是用镜头定格,付诸文字的不多,如今回想,多是碎片了。

不过旅行么,除了风景,更重要的,是将自己浸润于陌生之地,体验风土人情。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世界那么大,地域造成的人与人的差异也很大,走过了,细心感受过了,同理心就会增强,待人处事就会多一份宽容。

要全面快速地了解一个城市,当地博物馆是最好的去处。一直觉得,喜欢旅行的人,一定会有对于探究历史的渴望。历史的演进是缓慢的过程,但历史对于一个地域的文化影响也是深远的。这一点,当我在延边博物馆花几个小时去了解,从新石器时代到如今朝鲜族人民在这里的生活与繁衍后,再一次得到印证。

行走在路上,阅读产生的积淀对于我,一直都是相伴相随交织在一起。读过上海作家陈丹燕写的一本关于旅行的书,那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独自旅行20余年的作家对于世界的触摸与感受。

近几年有一句话似乎很流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但是大部分时候,因为各种因素,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总在路上。阅读,让我们通过别人的眼睛去感受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在路上;而旅行,就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别人文字里的世界。所以有时,虽然是第一次踏上一片土地,但心里却毫无陌生之感,那多数是因为,我已经在阅读中亲近了它。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当我行走在陌生的城市,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李宗盛的那首《漂洋过海来看你》里面的两句歌词“陌生的城市啊,熟悉的角落里”……便是经常在我的旅途中萦绕脑海的。

至今还记得,那天晚上,游走在夜晚5度的松花江畔,让我想到的,竟然是十里洋场的夜上海……

浮云散 明月照人来 团圆美满今朝醉

轻浅池塘鸳鸯戏水 红裳翠盖碧莲开

回忆的第二个碎片,是关于过节。不得不承认,要说年节味儿,东北总是比江南要浓郁得多。虽只是国庆期间,已经有点过年的感觉了,到处张灯结彩。遇见的人说话嗓门儿都挺大,那卷着舌头的东北口音听着特亲切,好像只有这样大声说话,才配得上那股子热闹。

专门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了一场二人转,还看了场秧歌舞。热热闹闹里透出的喜庆与奔放,不禁让人感叹,活呀,就要活得欢畅,透亮!

比起南方菜品的精致与细腻,东北菜也像粗线条的大老爷们儿,那大碗儿,大盆儿,透着几分豪气。

对于不是资深美食爱好者的我来说,旅行途中的特色小吃,向来是锦上添花之事。在延吉,专门请当地朋友开了单子,按图索骥将石锅拌饭、冷面、米肠、明太鱼……一一品尝。

在路上,有些萍水相逢遇到的人,会让旅途充满温暖与感动。

所以还有一个回忆的碎片,就来自于旅途中最经常接触的人,那些司机。人也许都愿意选择在不会有交集的陌生人面前卸下防备吧!又或许,我典型的教师脸(经常被人一下猜中职业)以及有些阅历的年纪容易让人产生信任,那些师傅,总是很乐意跟我交谈。

让人意外的是,东北大老爷们儿,经常唠嗑的话题是家里的长辈们。一个说,“就剩我妈和我大姨倆老祖宗啦,要把她们伺候好”;一个说,“花老价钱包了商务车,带个轮椅陪老人玩,还告诉老人那车是入住酒店免费提供的”;还有的说,“国庆节了,给老人买几个大螃蟹,等这趟车出完就送过去”……

如果不是亲耳所听,谁又能想到,那些大嗓门大块头的外表下,有如此细腻的孝心?

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心中对于旅行的理解,每个人都难忘自己走过的足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些记忆。今夜江南,忆北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