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思想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人

《道德经》品读——第三章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91人  爱琴海ai读书
《道德经》品读——第三章

【写在前面】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说《道德经》在世界上受到很大的推崇,尤其是德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

或许这句话存在一定的夸张性,但不管怎样,它足以证明老子思想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对世界哲学界的影响。其实,老子的这部传世经典对世界的重要性远非我们所能想象。去百度下你就可以知道,这部中国的传世经典,无论是在世界的哲学界、思想界、科学界,还是政界、企业界它都产生过而且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在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仅次于《圣经》排名第二。

然而,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似乎仅有少部分人对它产生兴趣,且以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居多。而作为一般普罗大众,则倾向于比较易懂的读物。

是的,我们之所以不选择它,或许是被它那文言形式所吓倒。其实,我很想告诉大家,当你打开这本书试着读下去的时候,你肯定会被其中引领了世界文化几千年的老子智慧深深吸引。

那么,世界有本《道德经》,这本《道德经》是我中华先人的思想精髓,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自然有责任、有义务让它成为自己人耳熟能详的大众读物。

所以,我想借助“简书”这个很广阔的平台给大家分享这部经典。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前语】

贤人,是人人都想做的;贤名,是人人都想要的。崇尚贤人,则人人竞争;崇尚贤名,则人人倾轧。

金银财宝等都是难得的财货,也是人人追逐的对象,而盗贼之所以产生,大都是为了要获得这些难得的财货。

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者”。如果在上位的人无所嗜好,人民自然就不争了。人之所以好名利,因为名利可欲的缘故。


【译意】

如果在上位的人不崇尚贤人、贤名,人民没有争逐的对象,竞争、倾轧当然就随之而停止了。如果在上位的人不重视难得的财货,不搜刮聚敛,人民自然不去逐取,也不至于沦为盗匪了。如果在上位的人不显示名利有什么可欲,那么,人民的意不会迷,心也不会乱了。

所以,体道的圣人治理国家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无欲无求。在这种情况下,纵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势了。

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浅显体悟】

这一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反对尚贤,反对重视财货。主张百姓不知不识、无欲无求。主张在上位者从自身做起,顺应百姓本来无知无欲的“自然本色”,从而达到“无为而治”。

这一主张,想必如今的我们已不十分认同了。这种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似乎早已被历史证明是落后且迂腐的现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是进步发展着的,面对千年前智者的思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章就用得到了。

无论什么做什么,学习什么我们都懂得用心去看、去思考,即使是经典也得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主席早就说过了。

万不可一味地将经典全部信仰之。


【题外话】

说起来,自己感觉挺惭愧的。《道德经》是我国的传世经典,其内蕴含的东西精深似海,对我而言,全然没有解读它的能力和资格。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标题上特意用了“品读”二字。

然而,虽是品读,却仍少不了解析。所以,我尽可能的参考其他类似书籍,在其精准见解的基础之上再稍作加工整理,也斗胆多多少少的夹杂了些自己粗俗的体悟。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对《道德经》体会的更深刻些,在深入中多学习些东西。以此来提醒、鞭策自己不忘先人的智慧、永尊圣贤的教诲。

而公开发布更是希望更多的有此需要的小伙伴,可以陪我一起丰富精神世界,一同进步,一块成长。

《道德经》品读——第三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