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安人‖求仁得仁又何怨(《安石留白随笔》2020-08-10)
2020-08-20 本文已影响0人
云在风中谁在听
图片来自网络
春秋时, 卫灵公把儿子蒯聩驱逐出卫国。后来,卫灵公死了,国人就立蒯聩的儿子辄当了国君, 称卫出公。
蒯聩逃亡在晋国,听到这个喜讯马上回卫国,谁知他儿子辄竟去拦阻他, 生怕父亲抢去自己国君的宝座。
当时,孔子正在卫国, 他学生冉有、子贡都想听听夫子对这件事的看法。
子贡问夫子道:“古时伯夷、叔齐兄弟两人,为了继承王位问题彼此推让, 最后各自逃跑了, 这是些怎样的人呢?” 孔子说:“这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个人,各自有没有怨恨呀?”孔子又说:“他们都想一心一意求仁德的, 后来都得到了仁德, 还有什么怨恨啊!”子贡他们听后, 出去告诉别人道:“夫子不是帮助卫出公的人!”
这段对话,让我们看到蒯聩蒯辄父子争位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而形成鲜明对照。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表现了对卫出公父子争位违反等级名分又失仁的不满。子贡听到孔子赞许伯夷叔齐,就知道了孔子的态度。父子争夺君位的事是孔子不愿见到的,当然更不愿裹进去,当估计到卫国将要发生内乱,他便离开了卫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求仁德便可以得到仁德,理想和愿望可以得以实现。
孔老夫子活的通透和豁达,凡事是否合乎于礼。既然你希望求仁而得仁,那愿望实现了以后,就别后悔或者沽名钓誉的虚情假意,那样的话,又何必有所怨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