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017-08-26  本文已影响57人  59b806b4f1b4

简书作者:狷狂三斧

你会发现身边总会存在这样的人:上学看起来不努力却总能拿高分,玩的不比你少的朋友却总是在很多方面成就要比同侪大的多。

甚至一些国外的年轻人,连业余玩的东西也都搞的很牛逼。你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来的时间居然可以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暗时间》这本书就能给你答案,作者刘未鹏毕业于南京大学,从事软件编程行业,目前就职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

他读了大量的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并且长期保持写博客的习惯,用程序员结构的化思维为我们抽丝剥茧了很多思维问题。

《暗时间》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暗时间?我们为什么要改变思维定式?为什么人人都应该坚持写作?

一、什么是暗时间?

所谓的暗时间是指人在思考过程中进行的逻辑推理,推理能够深入理解事物,它不会因为我们在做别的事情而停止,占据人一生中很大的比例。

你在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如果能够加以充分利用进行思考、反刍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离照本宣科的层面。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时间,日积月累起来就能够形成巨大的累积效应。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努力,却总是能够取得较高成就的人多数所具备的素质。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个沙漏,里头装着的沙子是相当的,不同的是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细,有些人的沙漏颈部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的总量一样,但相对却拥有更长的生命。

那么如何运用暗时间提高记忆和学习的效率呢?

我们常说,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在恰当的时间被提取出来。

如果说你记了很多东西,但是它们不能在你想要用的时候被恰到好处的想起来,那么这些记忆就像记忆海洋里的信息孤岛,虽然被短暂的记录在大脑中,如果长时间不被调取使用,那么就会被渐渐遗忘。

有没有什么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与学习能力呢?作者认为是有的:我们在记忆的时候将许多线索,如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甚至所处的语言环境、空间位置,一并编码进了记忆。

事后这段记忆能否被提取出来,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

如何有效从日常经验中总结知识,以及如何能够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在你需要它的时候自动从大脑中蹦出来,而不是搜肠刮肚半天没有头绪呢?作者提供了5个办法:

第一: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

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的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学习新的知识从而对原先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华。

第二:创造回忆的机会。

比如经常和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你和朋友讨论交流,说一段时间总结的东西,这样别人学到了新东西,你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新东西,并且在彼此表达的过程中都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再比如经常整理自己的笔记。如果你没有做笔记的习惯,那么最好从现在开始。整理之前的笔记不仅能巩固已经淡化的记忆,而且给你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加深大脑的印象,让信息更容易被调取。

第三: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对于经验知识的学习来说,光是看或听别人说还不够,往往到了自己就想不起来,结果就是你虽然学到了知识,它却不会在恰当的时候,从你的大脑中蹦出来,属于死的知识。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的事情在大脑中的加工方式是不一样的。别人撞墙你也许不仅不疼还会幸灾乐祸,自己擦破皮就龇牙咧嘴;别人糟糕的事情似乎永远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

一个弥补的办法在于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感受它们。使它们和你的情绪记忆挂钩。由于我们真切地设想了自己处于这种场景当中,我们是第一人视角,所以当以后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就容易回忆起当时的感受。

第四:抽象和推广。

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学习到未来的知识,结果就是每堵墙都要自己去撞一遍试试硬度。人类大脑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强大的归因推理,就是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

同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将问题投向一下,剔除不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歧往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

第五:联系/比较自身的经历。

将别人的经历或通过阅读和观察得来的经历和自身的经历进行比较。常常能够得到非常有价值的结论。

比方说我之前做过某件事情,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失败了。有一天我看我看到或阅读到某个人做类似或同样的事情。她成功了,我通过比较,人的差别可以比较靠谱的推测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成功概率的差异。

当然观察阅读,并别忘了带着你的理性去审视,弄清娱乐是娱乐,知识是知识。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识,最好过滤一下你的信息,否则你只是在别人的思考中得意。

二、我们为什么要改变思维定式?

人类的大脑经过漫长的进化形成两块控制不同功能的区域:一个是原始大脑,由进化年代较为久远的大脑区域构成。适应远古社会,主管情绪及一些原始需求和条件反射,如生存、繁衍、道德、直觉等。

另一个是理性大脑,由进化年代较为新近的大脑皮层构成,具备自我意识、分析计划、抽象语言等复杂的功能。

两个大脑之间存在奇特的进化时滞效应,即情绪大脑早在远古的远古就已经存在,并且为物种的繁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进化年代要比理性大脑久远得多。它就像漫长岁月中伴随着生物一路进化走过来的老功臣,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力量。

而世界在最近的50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动辄上百万年的漫漫进化路来说仿佛只是一瞬。然而就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老功臣还没来得及退休,还在掌管着我们的大脑,引导着我们做出各种跟不上时代的决策。

因此,适应进化的理性大脑常常在争吵过程中败下阵来,每次理性大脑发完话,自会有更强大的情绪大脑藐视上级的决定,然后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错误决定。

比如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完全不必害怕,但我们每次看到它时还是汗毛倒竖;比如很多人害怕蛇类,那是因为情绪大脑的记忆中,光溜溜且颜色鲜艳的动物一般具有毒性,即便是判断错误,也总好过拿生命冒险。

比如明知高热量的食物会引起身体超重,情绪大脑还是操控人类对它们的喜爱,即便现代社会早已不像原始社会那样食物匮乏。再比如汽车酿成的交通事故每天无数,而我们过马路,却还是置若罔闻。

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情绪大脑仍然停留在20万年前,而20万年前是没有汽车这种物种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

那么,难道就没有办法克服人类天生的心理漏洞吗?其实有的。

作者认为:大脑符合用尽废退的原理,越经常使用的区域就会越强大。如果你总是情绪用事,不假思索,那么这种思维习惯便会越来越强大。

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断。能换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逐渐也会越来越强大。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固有的习惯中跳出来,必然要依赖于外界的力量来对付本能的心理机制。

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知识,而非自制力。仅仅是知道一些常见的行为陷阱和心理弱点的存在,便已经可以帮我们避免很多的决策事务。

当你意识到自己无法自制的原因是因为,你大脑原始的那部分仍然天真地认为你还处在石器时代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任其驱使自己是愚蠢的事情。我们的情绪大脑自然不希望自己是愚蠢的。

而另一方面,认识到以上这些知识,认识到大脑的局限性,并最终摆脱它的错误驱使,则让人在情绪上感到聪明和愉悦。于是我们就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利用情绪大脑本身的动力来推动它本身。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明各种认知方式来诱使或要挟我们的情绪大脑同意去执行一件事情。

比如我们向朋友承诺我们要做的事情,于是我们的情绪大脑会迫于信誉受损的压力而去主动完成这件事情。

比如我们加入互助学习小组,利用从众本能和同侪压力驱使我们坚持做完本应完成并且对自己有益的事情。

三、为什么人人都应该坚持写作?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作有很多好处,却没有任何明显的坏处。当然,这里的写作不包括碎碎念,心情琐记,唠唠叨叨,没话找话,而着重强调的是思考型写作。那么,写作有哪些好处呢,作者说,总结起来有5点。

第一:书写是对思维的备忘。

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像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每一步推导都将我们往前挪一小步,然而电筒的光亮能够照亮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走了几步发现后面就黑了。

想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想到某个分支就忘了另外一个分支,而将思维过程记录下来,这给了我们完全回溯自己思维轨迹的可能。所以说,某种程度上记笔记,起到了备忘的作用。

第二: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

因为我们的记忆力有限。并不能记住所有的东西。往往只能将几个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保持在工作记忆中,导致想来想去都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打转。用作笔记来还存知己的思考内容能够将思考的东西变得更加完善,也能让我们在思考的路上走得更远。

第三: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

在书写的过程中,你就不用再费力地将它们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因为白底黑字,会不断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

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

第四: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些盲点,盲点之所以为盲点就是自己很难察觉的到。当你对人类思维的特点了解得越多,就越是从心底谦卑的认识,与人讨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每个人的盲点不一样,你的盲点可以在别人那里得到补充,别人的盲点也可以被你纠正。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含义就在于此。

第五:语言自己也会思考。

在没有付诸笔端的时候,思想在脑海中存在形式往往比较模糊,抽象,有时甚至是图像的形式。然而,如果需要写出来,甚至写出来给别人看和别人交流的话,就必须使用文字符号。

而文字符号之间本身就有一种语境存在,你想到一个词语之后,就会将其他词语都带出来,有益于拓宽或启发自己的思维。

有人会说我写不出来怎么办?

作者认为可以先去好好思考问题,然后总会有东西写。思考,总结,在总结中进一步思考,就会变得越来越熟练。你也可以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尝试整理成条理明晰的文字,然后看看能否在整理的过程中走得更远。

但无论如何,不必急于求成,在一个主题上深入下去思考,总能挖到别人挖不到的角落。你能让一个问题在大脑中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能够发现新的东西。

有时即便已经想通了,写下来,大脑仍然还会回味问题。然后看到某篇文章或某本书的时候,忽然又有新的感悟。

我们必须带着问题的眼睛看待事物,才能发现新的视角,否则就会出现视而不见的情况。不然为什么只有牛顿在被苹果砸了之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排水侧提及的方法。

当然,你也会说我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太幼稚,或者有漏洞等等会被别人笑话。

作者认为:人非圣贤,正是因为单个人的想法总有漏洞,才值得拿出来交流。被别人指出问题,正视改进的空间,藏着掖着的想法永远不可能变得更成熟。

你还会担心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价值。

事实上你面临的问题,总会有人面临过。你独立思考了,别人没有,你的文章对他们就会有价值。你想通了之后觉得这个其实很简单,于是不愿意或者不好意思写了,但你要知道,问题在想通了之后总是简单的。

问题的困难程度不在于想通了之后还觉得有多难,而在于从你觉得他难道你觉得它简单,需要消耗费多少思维体力。你耗费的时间越长,就说明有越多的人最终还是没有想明白。

我们很多人不写作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个怪圈。

你越是不开始写作,总是拿有限的思维缓存问题,就越没有内容可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看看自己写的内容试着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很远。

到这里《暗时间》关于时间和思维的部分就基本结束了,作者刘未鹏对于结构化的程序思维还有很深的见解,在第三篇《跟波利亚学解题》中有着较多的阐述。

但对于未从事程序行业的多数读者来说,阅读难度还是挺大,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慢慢研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