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语人生旅途想法

再见了,可鲁

2019-03-11  本文已影响34人  飞舞的麋鹿

《再见了,可鲁》这本书可以归为温情治愈系。

黑色的封面上趴着一只白色的小狗,它(可鲁)睁着大大的眼睛,黑色的眼球与黑色的封面相辉映,眼神中散发着单纯,信任,爱与关怀。

在小狗的下方印着《再见了,可鲁》五个大字,再往下看是“一只狗的一生”五个小字,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接着往下看,问题来了。

你有多久没有感动过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在兴中反复地问道:我有多久没有感动过了?

最后写到:

它们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

这句话彻底地勾起了我所有的兴趣。一只狗有它自己的生活没错,但它如何去表达它的爱,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摄影师秋元良平一直用镜头跟踪拍摄了可鲁从出生到成为导盲犬,再到死亡的一生,由作家石黑谦吾写成《再见了,可鲁》。

故事朴实简单,不煽情却仍然感动。感动之余,给我更多的思考却是痛苦的。

克鲁的主人渡边先生是幸福的。他与可鲁是好搭档,渡边先生可以通过导盲鞍,重新看到蓝天。继续上班,散步,爬山。

韩国电影《只有你》中,女主进华双眼失明,却能凭借盲道和一条拐杖,做到一个人生活。

这本书让我对导盲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引起了我对少数者的关注。

不由得想起了我的邻居,杨老太太。她由于幼时生病,喝错了药导致双目失明。她聪明,热爱生活,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偶尔给人算一下八字。

一个人能够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做好饭等待家人回来,会给孙子织毛衣,空余时间,她会看电视,看盲文书学习。

但她几乎从来不出过门,印象里仅有的一次还是她娘家母亲去世的时候。她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家里。

为什么会这样?

她说:我们渴望踏入社会,可社会正在将我们锁死。

当时还小,不明白她所说的深意。

其实在我的认知里,残疾人只有少部分。因为他们的身影很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仅有的那一小部分人。

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仅限于两种:一种是小人物他们在街上乞讨,另一种是大人物在电视上的励志演说。

除去以上你还见过其他人吗?就如中国的残疾人,根本就没法出门,所以你看不见。

但后来看到中国残联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至少有18万残疾人,与健全人口的比例是1:16。

当时我就震惊了。可事实上,就是你可能逛街遇见几百个人,里面也不会有一个是残疾人。

可他们这个庞大的群体,都去哪了?大家心知肚明。

出行把我们分为两类人,正常人的世界是主流世界,他们的世界是黑暗世界,且他们永远也不可能踏进这个主流世界。

盲道,道路不是道路,而是处处陷阱。

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许多盲道都有安装错误,除此之外盲道上能看到各种小摊小贩、自行车、摩托车。

导致了他们有数千万之众,却只能蜷缩在房间里备受冷落。

我们应该给予应有的正视与尊重。面对他们时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它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们要去了解他们,体谅他们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停放共享单车,拒绝占用盲道。

让世界充满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