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正浩:生与义
从古至今,生与义之间的抉择就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难题。不同的人心中这两样东西的比重不一样。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的是舍生取义,司马迁为了实现“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而忍辱偷生。生与义如何取舍,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问题来分析、决定。
古人中不乏舍生取义的高尚人,但是这并不是鼓励所有青少年应该去舍生取义。苏武认为“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像苏武这样有勇有谋但、誓死不屈、傲骨嶙峋,可见在他眼中“义”是远大于自己生命的。这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之情。但是他从未放弃一点点生的希望。他被锁在地窖下就茹毛饮雪,被放逐北海边就“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虽然拥有随时可以为了气节舍去生命的准备,但也不是为了名垂青史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而在封建统治后期,文死谏武死战的风气不知为何突然盛行起来,而这种单纯为了名垂青史而去轻易放弃生命的行为无疑并不应该让我们去称颂。我们虽然要拥有自己的气节也要去真正的爱惜生命
在生活富足法律较为完备的现代,似乎大部分人不用考虑关于生与义的问题,但我认为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转化成了我们利益与气节之间的问题。而那些放弃自己利益去追求气节与尊严的人才是真正高尚的人。在那些与人流逆行奋不顾身的消防官兵和那些为了国家领土主权戍守边疆绝不退让的战士这些人身上无疑都能看到人性的光辉。他们拥有着自己高尚的气节,拥有着随时可以为之放弃生命的东西,这就是生命的真谛。所以在真正不能退让,不能屈服的地方,我们也要拥有着舍弃一切自己的利益去追求大义的精神
无论古今气节都是一个人无比珍贵的宝藏,但生命也是不能轻易放弃的东西。虽然我们赞颂那些为了气节放弃生命的人们。但我们也要热爱生命。虽然生与义之间选择更为高尚的义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决定要不要舍生。不在真正无法兼得的情况就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理智的舍生取义,才是真正应该倡导学习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