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薛宝钗选秀成功,来到《甄嬛传》里的后宫,会更像谁?
![](https://img.haomeiwen.com/i24998785/2dbf88017158c2ec.jpg)
薛宝钗是参加过待选的,只是最后没有如愿入宫。于是,想到一个话题:如果她成功入宫了,甚至幸运地成了“皇帝的女人”,那么,如果拿《甄嬛传》里的后宫作为参照,她大概会像谁呢?
美貌就不用说了,宝钗是标准的美人,只是后宫里太多这样的女子了,况且“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不得长久的;还有其他能够长久吸引人的特点。
薛宝钗没有表现过像安陵容那样会唱歌、制香,像华妃那样会勾胖橘的腰带撒娇,像甄嬛那样会弹琴,像祺嫔那样跟皇帝说“听听我的心慌不慌”,像叶澜依那样“拽”……
也许都是因为她没有机会展现。
但有一点是得到充分展现的:她能像纯元、甄嬛那样博览群书,随便聊什么话题,都能旁征博引,直点核心,最能吸引颇有文化人气质的胖橘了。
而同时,薛宝钗最喜欢教育别人了。
她常常一有机会就劝宝玉读书求进,比如宝玉赞美香菱学诗的劲头,宝钗就乘机对他说:“你能够像她这样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
再如宝玉挨了贾政一顿毒打卧床,宝钗对他说:“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今日。”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大概几乎每天都在大观园内外发生吧。
其实这些话并不生硬,都是在当时语境下自然产生的,只是甫一产生,味道和方向就发生了变化——不符合宝玉期待的变化。
她这样的风格,当主母应该是挺好的,但若当恋爱对象,恐怕会相当乏味。毕竟她的口气太像长辈教训晚辈了,仿佛人家太不懂事似的。
就喜欢“以理服人”而言,她很像皇后宜修。皇后宜修也是很喜欢教育皇帝的。
如果说博览群书、见识不凡是她的得分点,那么喜欢“讲道理”这一点,恐怕就会是她的失分点了。
就以《甄嬛传》中皇后宫中的一次晚膳为例吧。
遵照人们的习惯称呼,以下称雍正帝为“胖橘”吧。
这次晚膳是皇后的“爱心餐”,亲自下厨做的,丰盛美味,尤其是其中一道鸭子汤,尤其鲜美。
胖橘连喝了两碗,并且边夸奖着“皇后的手艺又精进了”,体贴她“后厨的事让下人去做”,边想再喝一碗。
这时皇后说:
皇上,老祖宗的规矩食不过三,这道鸭子汤虽然好,可已经是第三碗了,若再动筷,恐怕这菜十天半个月也上不了桌了。
你看,教育的味道就出来了,胖橘吃饭的兴致无疑被破坏了,不过他还是听了皇后的话,不再喝汤,回了一句“幸亏皇后提醒”。
当然了,到这里为止,还是“就吃论吃”,感觉也确实符合健康养生之道,胖橘尽管煞了兴头,却也是能够理解的。
但皇后接下去的一句话,却让胖橘直接吃不好饭了。她说:
不偏爱,懂节制,方得长久。
从写文章的角度说,皇后这一句属于画龙点睛之笔,升华主题用的,从具体的吃饭提升到普遍性的生活哲理高度,很有典型意义。
但问题是,这不是写文章,真的就是夫妻俩在家里吃饭而已。
对了,他们是皇帝和皇后,是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的;但是此情此景,可不就是要努力卸去这样的角色,回归如天下普通夫妻那样的状态么?
当然如果皇后是表达醋意倒也罢了,但她明显是在劝谏胖橘不要太专宠华妃,要让后宫“雨露均沾”。
他问皇后:饮食如此,人亦如此,你是想说这个吧?
但这个道理胖橘会不懂吗?他宠华妃,只是因为华妃美丽、爱他、会撒娇吗?至为关键的是,她哥哥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年羹尧!
他来皇后这里,有例行公事的成分,但也是为了清清静静吃个饭的。
既然你这么爱总结,那么我也送你一句名言吧:
食不言,寝不语。
一时吃完饭,茶也不喝,跟皇后说要去看华妃了。
皇帝为什么这么急着走?明白了吧。
可惜皇后还一直以为,只因为自己年老色衰,所以不得圣眷。
如果薛宝钗看到此情景,大概会对此很有感触。劝谏夫君固然重要,但是太会唠叨、太爱教育,恐怕会成为夫妻关系的障碍。
不过也许薛宝钗一经想通此节,稍微改变一下风格,就能赢得圣眷的。
要知道,薛宝钗除了爱说教的形象容易失分外,其他方面可都是令人赞叹的。
当然还得强调,薛宝钗与宜修皇后还是有着本质不同的,她的内外整体上是统一的,比如她劝宝玉读书,是非常真诚的;而皇后一面说着“母仪天下”,要胖橘注意“雨露均沾”,一面却“专业打胎”,大肆残害妃嫔、皇嗣。
太后、皇帝都是聪明人,怎么会不知道?只不过出于大局不能随意动她而已。
已经这样两面三刀,却又这么爱教育人,岂不更令人心烦?
所以说,在家庭关系中,是真的不要太喜欢“升华”,太喜欢“教育”。
对以上说法,朋友们怎么看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