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为五斗米折腰”想到的
2019-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明劫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作者。当年在教科书上学到这篇古文的时候,老师一定还会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当时对他颇为佩服,但一晃20几年过去了,回头想想却还有些伤感。
陶渊明活着的时候是东晋后期,晋朝并不是一个安定富裕的朝代。而且,由于九品官人制的存在,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士,阶级固化严重。当然,陶渊明的祖上也曾经阔过,他的爷爷陶侃曾经做到太尉,死后追封为大司马,也就相当于现在政治局常委的地位。但是因为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他爸死的早,到他这一代就家境不好了。他家也就从上品掉到了下品,因此,他年轻时候的报负就是好好学习,争取当大官,把他家的品级恢复到上品去。
可惜,无论在哪个朝代,官都是不好当的。何况是家里并没有太大的门路,自己又情商不够,按他自己的说法,从青年到中年,始终在基层公务员的位置,蹉跎岁月。于是,在他41岁的时候,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就发生了。
那一年,陶渊明走了朋友的门路,当上了彭泽县令,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有一天,市里派督邮(相当于纪检委)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领导,应当穿着整齐、态度恭敬的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种地去了。陶渊明这是最后一次当官,然后就永远脱离了官场。
故事听上去很带劲,可是换一个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是现在的一个官三代,考了一个公务员,轮次排队,慢慢的做到了县长。但是有一天,市里的纪检委下来检查,这个县长对他的家人说:“我才不愿意为了县长的这点工资向他们低头哈腰的。”然后就辞职不干了。建国以来还没有这样的人。难道这就说现代人没有骨气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