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图书馆的心情 之 杨浦区图书馆
对杨图的感情,很多时候,是一种怀念。大学在杨浦五角场,没课的时候,坐两班公交车,长长一条路的这一头到那一头,拐进一条小巷,巷口就是门面挤小的图书馆。那时有段时间疯狂迷恋亦舒,在北美小说区,一整排灰色书脊、海南出版社,隔三差五的就去借几本来,躺在宿舍上铺的床上,很快就能读完,然后借给别的女同学,一圈轮完,回头再去借别的。
巷口就是门面挤小的图书馆毕业了之后也爱去杨图,离家近但是隔了一条江,每每去到,都要骑车,坐轮渡,再骑一段车。不算方便,可就是喜欢坐轮渡感觉。慢慢悠悠晃过黄浦江的河面,偶尔会有海鸥飞过。本来会有老旧的厂房和码头,现在两岸滨江道经过了改造,建筑变得现代与怀旧交融,远远地望得见陆家嘴的三件套。每一次,都上船停了车上到二楼的甲板上,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仪式感。
离家近但是隔了一条江 骑车,坐轮渡,再骑一段车 建筑变得现代与怀旧交融,远远地望得见陆家嘴的三件套爱去杨图的另一个原因,是曾经它所在的小巷里,林林总总很多家售卖小文具、饰品、玩物、零食的铺子,因为附近有学校,而学校的附近总是有这样可爱的小店,用廉价的假装精致的商品,诱骗着孩子们并不富裕的钱包。我也经常在去过图书馆,完成了借还书的流程之后,径直钻入小巷子的店铺里,一个漂亮的汤匙,一对小巧的耳钉,一些做功课用的文具,一袋子刚出炉的香酥鸡,逛逛就是一两个小时。有几家店里老板熟了,还会聊上片刻,逗弄一下他们家的几只猫咪。
匆忙进馆上楼 匆忙进馆上楼但不知是因为网购小商品的兴起,还是市容市貌整治的结果,那些曾经围满了小巷入口的手机贴膜摊儿、摆满了贴纸棉袜的上街沿,而今已经空空荡荡,只剩下巷子深处的几家店铺,寥寥的人。于是只能匆忙进馆上楼。
靠近办公区域的原木色书架,显得光鲜簇新走过底层的活动和电脑室,2楼的外借和阅读区相连。新一点的还有很多成套的书被放在靠近办公区域的原木色书架上,显得光鲜簇新。但我喜欢的,确实这边的小阁楼。
第一次发现杨图借书区的错层小阁楼时,喜欢得不得了。那是有一点像loft的复式结构,在底层密密的书架区域侧边,楼梯上去,是和下面一样的藏书空间,只是更多的文学美学、哲学心理类,因而人也更少,只听得日光灯的低鸣,偶尔有一排灯光没有亮起找书不便的,只能小心地、尽量不让地板发出吱呀声响地走到墙边,拉下灯光开关的拉绳,和记忆里小学时代的教室里一样。
更多的文学美学、哲学心理类 拉下灯光开关的拉绳,和记忆里小学时代的教室里一样然后就会见到书架上特别多版式老旧、封面斑驳泛黄的书本。不知为什么,隔着一段时间就会想念他们,仿佛想念满脸皱纹却面容和善的老人,带着光阴的痕迹,给人安心和温暖的感觉。
版式老旧、封面斑驳泛黄的书本, 给人安心和温暖的感觉从阁楼的窗户望出去,是童年时熟悉的生活环境,错矮的楼,老旧的公房,远远的跨江的桥,我依稀记得它通车时的热闹,而现在也已经是司空平常的老建筑。日新月异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它带来新鲜感、现代化、国际范儿;但有的时候我会奢望城市的更新能稍稍慢一点脚步,或者多留一些原生的过去的模样,它们带着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是过往岁月的尽管人非、但至少物是的垂死挣扎。
它们带着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是过往岁月的尽管人非、但至少物是的垂死挣扎立个flag。在2018年,认真的拍摄和记录10家图书馆。可能在我日常生活的上海,也可能是旅行中的某处。下一站,会是哪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