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非爱”之行!

2020-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笙笙不息白笙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叫做" 非爱行为" ,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一种非爱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有人说,你看看,我就是为了爱你,我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我今天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以此来达到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的目的。所有这些,其实,统统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有一本写父母的书,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写的,她在开头说了非常好的一段话,

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所有的爱,大家都想最后到一起。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她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你就越成功。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明白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

徐浩渊博士在《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一书里写道,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派克医生(Dr. M. Scott Peck)给真爱下的定义是:爱,是一种为了哺育自身或他人的精神成长而延伸自我的意愿。

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家保罗夫妇进一步定义了真爱行为: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在写下真爱行为的定义后,徐博士说,“有了这两把尺子,我们便可以比较容易地衡量我们的各种行为、分析我们的情感,判断它们是不是真爱。”

我们先挑出来一些常见的误区,看一看什么属于非爱行为,尽管它们都打着“爱”的旗号。每列举一种非爱行为,都附上来自派克医生所著《无路之旅》的一段评语(字体用颜色标明):

1、 有条件的爱——“听话!爸爸妈妈爱(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听话我们就不爱(喜欢)你了!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

相信我们都耳闻目睹过这样的威胁吧?马路边、公园里、汽车上,我经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似乎很多人对这种威胁习以为常,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你必须服从我、遵照我的指令去做、按照我的设计去成长,否则我就不爱你。”

见多了这样的态度,我开始怀疑那个流行的概念——人们一直在歌颂母爱多么伟大多么无私。以我的观察,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伟大的,因为这种爱是无条件的。


期末考试考语文,便考过这篇文章。不知道你们看过以后,是不是感触很深。

曾经我看过一个视频,视频里面说,“”你们分得清什么是“爱”什么是“喜欢”吗?”

爱,是成全,是知道他(她)(它)很好,便心安理得。

喜欢,是占有,想把他(她)(它),归为己。不知那些笼子里,失去了飞翔的鸟儿,可还觉得美好。

花不一定要摘,还可以拍照。

人不一定要得到,还可以祝福。

世界不一定全是黑暗,还可以如此美好。

前方路走不通,记得往后看看。

毕竟,你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