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底在教什么?

2019-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维垣教育_追梦

【维垣微课堂第一讲 之 教育到底在教什么?】

中国文化,我教过幼稚园到大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教过家长和老师,还上过网课。不得不说教年龄越大的越吃力。照常理,这些高深的内容,有阅历的成人更容易懂才对,但实践下来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听完这次课你们就会明白了。

先谈谈作为老师的个人感受。13岁以下的孩子与他们接触的时候,我会感觉很轻松,讲一个笑话立刻有反应,他们还会要求一遍一遍的再讲,学生脸上表情丰富。你抛出一个预计的兴趣点,只要是新奇有趣的,他们立刻被吸引;你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

13岁以上表情就开始统一了。听笑话也不笑了,回答问题很生硬,开始揣测你需要什么答案。成年人课堂是鸦雀无声,大家都在埋头认真的做笔记。

这三种状态中的差别是:儿童学东西,他感兴趣,就是纯粹为了被认知的新事物所吸引,有没有用,会不会考,他们并不关注。

有个例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在课堂念:我骑着飞奔的野马,手握缰绳直往前冲。还没念完,学生就举手了,“老师,野马身上怎么会有缰绳呢?”老师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是很不耐烦的,会说,这不是你要问的内容,好好的读课文。素质低的老师还会补一刀,“你考试的时候有这么细心就好了”。这种次数多了,到了初中,自然会养成一个定式:不考的,就不用学,也不用问。

我们以为教了很多知识,但真实的学习是:有关知识的意义、情感、价值观是不能被传递的,这句话画重点!

打个比方:我三岁第一次跟父母去农村,看到一头牛,比我大三岁的哥哥就兴奋地叫马!马!马!我也跟着叫。爸爸告诉我们那是牛,而我哥哥坚持认定那一定是马。直到走近观察才辨别出跟他小人书里看到有区别。后来我爸爸告诉我们牛有多辛劳、犁田有多辛苦!而我和哥哥看着牛慢悠悠的犁田,觉得他们好舒服、好惬意呀。

再举个例子,有个孩子到农村看到厕所里的蛆,他以为是蚕宝宝,觉得好可爱,然后就告诉他妈妈。他妈妈告诉他那是蛆,而且告诉他,在妈妈童年的时候日子很苦,觉得那个蛆很恶心。但是孩子还是坚持说,尽管你说是蛆,但是我觉得还是很可爱。

这是为什么呢?知识的信息是可以被传授的,牛、马、蚕、蛆,这种知识信息是可以被了解的。但父母的感受是无法传递给孩子的,不懂这个,家长和老师就会说,我跟你说了N遍了,你怎么还这样啊?

要知道,知识传递了信息,但没有引起同感。人们根据旧知识解释新信息,根据他自己的体验诠释你的信息,成人就有一堆的错误的旧知识,所以同感就更加难了。

学中国文化的大多人认为经典读懂了就能吸收到圣人的价值观,这就是把信息等同于经验,把背会游泳技巧等同于会游泳。这在心理学上叫认知失调。

想让孩子明白函数,你就让他探究建构一次,让他自己发现总结出规律;想让孩子明白关爱他人,就让他多做家务,多服务别人,只有在行动体验中才能建构出自己真正的认知。

我安排孩子在班上选举班长,上台演讲拉票,安排他们开小卖部买卖商品,在我们的网课安排一周一次的SOCIAL课,要交实践的作业等,都是制造情境,让他们体会。

一次次带他们回到春秋的历史背景,就是出于情境的仿真,勾起他们的共情,只有这样,才能对当时春秋人物的感同身受。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那些人类的价值遗产。

家长和老师能做的仅仅是创造条件,促进孩子的认知建构。


教育到底是在教什么?


我们要非常清晰地明白,你教的是信息的传递,还是在帮助孩子建构它们的认知世界,帮助他们激发自己的潜力,发挥优势。


教信息,你得到的就是复印机;
教能力,你塑造的就是完整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