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余生不主动,但做一个生动的人

2019-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翙尘思考录

- 1 -

古人有四大乐事,苏东坡却言十六乐事。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客至汲泉烹茶……桩桩件件,无不是生动的写照。

不只诗词意象和小说人物有“生动”的说法,现实世界里的人同样可以生动起来。在这个流行“凡事要主动”的年代,“做人要生动”反而有了一抹新意。

小铭兴奋地给了我一板巧克力,他说是爸爸从国外带回来的,希望我能吃到。那一刻,我竟觉得这位好友十分生动。从他的语气中,我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阿永是一位热爱民宿的青年。坐在丽江的小酒馆里,我倾听着他对未来的计划,经营一家民宿是他的理想。眼神里充满了希望的光,那一刻,他是生动的。

我有不少从事设计的朋友。比如建筑专业的小初,绘画是他的日常。当我们约伴同去宏村写生,树荫下,我抬头一瞥,原来人在绘画时专注的样子是这么生动。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热爱、探知和较真,是生动的必要条件。生动是生命过程的特质,不是死水一潭,生动的人更懂得热爱生命和享受人生。

- 2 -

我对“生动”的理解,其中有源于对“成功学”的反感。“主动”原本是思想觉悟的结果,但莫名被“成功学”纳入囊中成为其营利多年的卖点,鼓励人们“一定要主动”才能避免落后和失败。

人生加法,主动是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生减法,生动是顺势而为的体现。如果把握不好加减的平衡,主动就可能转化为被动,生动也会变得暗淡。

那些习惯了做事要循序渐进、自然而成的人,一毕业则在过于强调主动的社会氛围里变得不太适应,总会怀疑自己非主动式的做事习惯是否不对。

听朋友讲过这样的事情,同事H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跟了位很“主动”的主管。主管常对H说“凡事要主动”、“提前准备肯定没错”、“对你期望很大”之类的话。因此H每天身处焦躁的环境氛围而倍感压力。

事情本可根据自己习惯中规中矩地完成,但在主管的不断催促下H全都提前了,之后还被劝着“主动”去承担更多事情。他变得迷茫起来,过得很累。另外任务赶了快就难免出现问题,也就难免会受到批评。

在主管的影响下H都生怕凡事不能提前做完,内心里却又十分不习惯这样的工作方式,性格变得焦虑急躁。这样的日子并没维持多久,几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我问,你们同个部门的就他走?朋友说,主管爱拿“主动”当争取业绩的幌子,新人都受不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压力就来一个走一个,不合理的要求谁听呢。

并非做个主动的人不好,而是在没有觉悟的基础上擅自改变多年的习惯,缺乏明确的目的性,盲目主动反而就可能被动了。生动的人,必定是敢坚持自我的人。

- 3 -

我曾给“生动性”定义的标签是人要有趣、有思想、有个性。三者似乎都带有“社交评价”的属性,总觉是从外看的而有些片面。进一步抽离概括,得到了灵动、心动、主动、感动等四个方面的新认知。

不好说主动性和生动性哪个更重要,其实都重要。从某种层面讲,主动其实也只是生动的一小部分。基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做个生动的人更紧要些吧。世间的不幸是难以逃脱的苦闷窘境,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多和生动的人在一起,助益自己及早地走出窘境。

散文集《人生很短,做一个有趣的人》为汪曾祺所写,无处不透露着作者的生动性格,寻常小事都引得来其好奇心。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做个生动的人,比做个优秀的人重要得多。

生动,包含有趣,又绝不止于幽默风趣;包含生命活力,也绝不止于性格开朗;包含优秀,却绝不止于某种攀比。很多人追求安逸,生活波澜不惊,担心输不起也就不敢尝试新的事物,但又想过着跟别人一样的精彩生活,存在这样的矛盾何以谈生动呢。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生动的潜质,只是受不同地域阶段的社会氛围影响而被掩藏起来。《人民日报》曾刊文讲“斜杠青年”,想要开启这样的多重身份,就必须要打破认识的局限,保持开发的心态,主动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人的生动需要被自己发现和唤醒。

因为不同,所以生动。爱,是生动的;性,是生动的;公益事业,是生动的;某些人认为的玩物丧志,在某些人看来也是生动的。思想千差万别、云泥之分,余生请做一个生动的人,无论你是否在意外界的声音,只要当你愿意的时候,世界始终被你吸引。


【愿我们都能成为工作主动、生活生动,但最终实现生动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