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16):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4人
慧子爸美食与旅游
读《道德经》札记(16):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我们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它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解释:“小国寡民”,国家小,百姓少。
“什佰”,泛指众多。
“重死”,以死为重,怕死。
“远徙”,远处迁徙。
“舆”,车。
“结绳”,原始社会没有文字,结绳以记事。
译文:国家小,百姓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百姓重视死亡而不往远处迁徙;虽然有船和车,但没有必要乘用;虽然有盔甲兵器,却没有必要去使用它们;使百姓回到用结绳记事的状态。使人民有甜美的饮食,漂亮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人民从生到死,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这一章,老子描绘了他的理想国。“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句,其含义,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有很大不同。老子生活的年代,战乱不断,许多人往来迁徙,居无定所。老子所说的“老死不相往来”,是希望人们不再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