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观《道德经》(15)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此章主要阐述[身执]的过患,以及如何转[身执]为[道用]。
老子在第十一章总体阐述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身心关系上,则体现为以心灵为主宰,以身体为道具。老子在第十二章则进一步阐述了六根攀缘执着外境的过患,并提出[为腹不为目]的告诫。
本章老子则再进一步,阐述了执着于身体本身的过患,并提出了相应的修行路径。
宠辱若惊:安住于道心之人,则宠辱不惊。惊,被境所转且毫无抵抗力,心不能安,瞬间大幅度的动荡直透灵魂。以笔者自身体验,若干年前遭遇车祸导致手掌掌骨骨折,此后身后汽笛一响,瞬间惊魂动魄,因此对于[惊]之体验倍加深刻。宠辱若惊,对得失看得过重,就会动摇心神,招致祸患。
贵大患若身:对宠辱得失的看重,正是因为我们太过于执着我们自身了,而这,正是非常大的过患,修行之人必需破除对身体以及荣辱得失的执着。当我们被荣辱所缚,就远离了道,就远离了[上善]之心。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将自己置于[宠]的牢笼之中,就将自己自主命运的权力交了出去,从此时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得宠亦惊,失宠亦惊,荣亦惊,辱亦惊,心总是无法安定下来。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而更深层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太过于执着了,我们把这身体当成了真实的自己,却不知道这身体本身却是无常的,终将坏灭,以无常之身,追逐无常之荣辱,而这一切荣辱得失以及这身体都终将烟消云散,而我们却迷在其中不知觉醒,这岂不是莫大的过患吗?而如果能看破身体之无常,得失之无常,荣辱之无常,觉悟到一切无常,一切无我,则可堪破虚幻,复归于天地大道,与道相合之时,体证本自无生之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生死如幻,超越一切,复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放下对身心的执着,放下对荣辱得失的执着,就可以转浊身为妙用,以此身为载道之器,则可以弘道天下,以上善之心,做利众之行,不计荣辱而为众生做马牛,得失无心而为大道做管笛,则天下可寄,天下可托,此修道人之骏途也。
而在观心之境中,则务必要放下对一切外境的执着,放下对身体的执着,放下对念头、情绪、思想的执着,放下对一切[内景]的执着。
但有执着,则必成牢笼,自心不能做主,为境所转,得亦惊,失亦惊,荣亦惊,辱亦惊,这都是放弃了自心主动权所致。
一切现象唯从心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要得一切法自在,必要彻透诸法本性,其性本空,因缘相合,唯心所现,心转,则一切法转,心觉,则一切法觉,觉破一切法,如梦如幻,幻化空花,自消自散。自心于一切境中,本自无着,本自无染,本自无缚,本自解脱,本自自由,本自逍遥,本自寂静,本自涅槃。
一念迷,宠辱皆惊,一念悟,镜火幻焰。
患在迷,贵在悟,念念不迷,时时自悟,以此幻身演幻戏,大道无住自天然......
《道德经》第十三章[见]之总结:
1)不执外境,不执自身,不执内境,不执自心,念念不执,不执即不迷;
2)得亦无惊,失亦无惊,宠亦无惊,辱亦无惊,时时无惊,无惊即自在;
3)患在迷,患在执,患在我,患在惊,破除我执,迷惊自散。
4)贵在悟,贵在空,贵在觉,贵在定,定慧等持,道心安然。
[修]、[行]:
1)观身无常无我,观心无常无我,观物无常无我,观法无常无我,悟身空,悟心空,悟性空,悟法空;
2)体悟一切唯心所现,安住于清净本心,觉照万象纷繁而明空本心本自寂静本自离幻;
3)在生活中调心,在一切境中炼心,直到镜心止水,波澜不惊;
4)以无我之心精进利众,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众生觉醒的事业,幻身演幻事,无求亦无争......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