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这才是刘邦》第十五章 复仇之路
几多烦忧 岁月如秋
当项梁魂归九歌的时候,项羽和刘邦正在攻打陈留(县治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前段时间他们二人共同攻打外黄(县治今河南省民权西北),但是并没有攻下。于是便调转部队,进攻陈留。
尽管说陈留、外黄这一阶段的战事并不是十分的理想。但是就目前的整体局势来看,楚军还是占据上风的。因为虽然他们也有些心急,可比他们更急的一定是章邯。原因很简单,困守濮阳城内的章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外围的据点被一个一个的拔除。而他并不能轻举妄动。当然了,这一切自然是基于项梁还在世间而考虑的。
可是这一切只能被迫改变。项梁败亡的消息很快便是传遍了四方。一方面“得益于”章邯的大力宣传。而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溃逃的楚军士兵的“宣传”。
因此,正在项羽、刘邦二人商讨军情的时候。他们惊讶的发现自己的大营里竟然陆陆续续的出现了许多败逃至此的楚军士兵。他们脸色苍白、士气低落,每个人都垂头丧气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看到这些人出现的时候。身为军中主将的项羽、刘邦的内心里会生起一丝丝不安的忧虑。那是自起兵以来所特有的一种直觉,而且这种直觉往往异常准确!
发生了什么!
很快,项羽与刘邦听到了一个他们最不愿意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的消息。
章邯大破楚军于定陶,武信君战死殉国!
千百年后的我们也许无法真切的知晓当项羽听过这一消息后的神色、表现甚至说举动。但我想,除却静止一般的震惊,他一定是久久不语的。
也许那英武的身姿在那一刻竟然有着一丝要倒下的迹象。远远的看去,他的身影似乎很孤独、表情似乎很无力,但眼神却异常的坚毅!像是要喷出怒火一般!而在那圆睁的怒目中、刚毅的脸庞上竟有着清泪流落。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这一次,也许英雄如项羽,也顾不得许多了。
只因为,魂归之人是他的叔父、真正的的至亲!儿时至今,那个男人一直无微不至的呵护着项羽。从漫天堵截、追捕中,一次次的死里逃生、一次次的隐姓埋名!是叔父教他读书写字、教他兵法谋略、教他如何在这乱世中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者!
可能那时的叔父很是严厉、或者说有些严苛。但项羽又怎会不知、怎会不解叔父的一番苦心?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证明自己。更是一刻也不会忘记叔父对他的照顾与教诲,哪怕是身陷重围,也决不放弃!
他记得叔父对他说过的每一句话。复楚,这个出现最多的词汇,也是从那一刻起深深地埋在了项羽的心底。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复楚成为了他终生的目标。
可以说,叔父便是他人生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引导者,是他这一生内心里唯一的一座丰碑!除此之外,这悠悠大地、普天之下,还没有人能够入得了他项籍之眼!
可现如今他内心里的这座丰碑突兀的倒塌了。是那样的干脆彻底,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更没有给他一丝一毫的机会去挽救。从今以后,无论漫天风雨、不论满路荆棘,是生是死、是荣是辱、是胜是败他都必须也不得不一个人走下去、坚强而孤独的走下去!他该往何处走?又要走向哪里去?
也许此刻项羽的一颗心来到了一个岔路口,正当他打算仔细的选择要走向何方的时候。会突兀的发现,那原本清晰地岔路口竟然逐渐的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充满迷雾的、看不清似乎又看的清空间。
没错,他发现了。此刻的面前脚下,根本就不是什么岔路口。而只是一条又细又窄的还有着一丝崎岖的小路。他独自一人站立在这条小路上,不能走错一步!因为不论其左、亦或是其右,全部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他只能继续向前走!
这一切,不为其他,只因为他是江东项籍!
所以,尽管此刻的项羽很是悲痛,但更多的是对秦的愤怒,对章邯的愤怒。身为楚人、身为项氏的血脉。几十年来,不仅国毁人手,祖父叔父包括他的家族全部毁于秦人之手。这一刻,秦人更加成功的激怒了这位日后的霸王。而他要做的,就是复仇。
他不会忘记那一年楚怀王客死他乡、不会忘记那一年的郢都残破、不会忘记那一夜的定陶血殇!所以,他会以他的方式来了结这一切,为这延续了几代的秦楚之战画上一个最终的句号!
魂兮归兮!叔父放心,羽儿定会复楚,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九歌 国殇》 屈原
为将者,当马革裹尸还!真正的楚怀王
就在楚军战败的消息传出后,一时间,朝中人心惶惶、军中流言四起。朝臣垂头丧气、士兵士气低落,甚至说达到了对秦军闻风丧胆的地步。此际,任谁都看得出来。再这样下去,不等秦军打来,楚军自己便会先行溃散。真到了那一步,他们必将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这时,刘邦出现了。鉴于目前这种危险局势,基于他的一种考虑,他找到了项羽。
“现今士气低落,军心不稳。不如回撤军队,防守腹地。”
逐渐冷静下来的项羽看向了刘邦。因为这一次,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所谓的防守腹地,固然是暂避秦军兵锋。但又何尝不是防范腹地之内的危险呢?刘邦相信,项羽明白了他的意思。
其实对于此刻的刘邦来说,最首要的任务便是让自己的队伍存活下去。继续留在陈留,显然不切实际。所以,为今之计,只有回撤。他相信,项羽一定会欠他一个人情。同时他更相信的是,此番回撤,他能够得到的实际成长空间远不止这些。
就这样,二人一起率军回撤。果然,就在他们回撤的时候,刘邦想让项羽明白的事情发生了。昔日的那位放羊娃,现在的楚怀王决心雄起一回了。
当他得知项梁战死的消息后,一度大为恐慌。熊心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连项梁都战死了!如此说来,章邯所率领的秦军的战斗力那是有多么强大?莫非此人真的是当年的人屠白起复活?我楚国难道依旧要再次经受十五年前的耻辱?他不得不仔细想想却又不敢继续仔细去想。
可是无论如何,他是如今的楚王。楚人八百年尚武的精神、血液依旧回荡在他的神魂、流淌在他的体内。
所以,经过手下人的分析谋划,很快他的恐慌就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居然是兴奋!因为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属于他的绝佳的机会。
的确,如今的他贵为楚王。可是任谁都看得出来,那位魂归九天的项梁才是诸侯义军的实际领袖。或者说,世人只知有项梁,而不知有熊心!其实他自己也明白,这也难怪。毕竟自己的王位都是他项家“赐予”的。
在这乱世里,谁的手里握有军权,谁才是真正的王!熊心、雄心、野心!
只要拥有了实权,什么威胁危险,通通都是浮云。那一刻,熊心的内心有了一个想法。只要他还是王,那么其他的人就必须是臣!所以,他一定要争取一次。熊心仿佛看到了自己君临天下,比他的祖父要威风的多。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的心中,亦有经纬之志。既然如此,那就行动吧。
定陶一战,项梁的部队大多溃败。项氏一族在军中某种程度上仅剩项羽一支亲信,不足为虑。几个月来,熊心讨厌被人控制看人脸色的感觉。既然他是王,就要有王的样子。而想要做到如此,便要有军权。现在,机会来了。
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里楚怀王不过是个龙套角色,似乎可有可无。但仔细阅读史料后才发现,我可能感觉错了。接下来我们看看此时的楚怀王都做了什么。
首先,楚怀王宣布从盱眙迁都彭城。可能大家会说,不就是迁个国都吗?这有什么不同吗?
因为仔细查阅地图,我发现彭城的位置似乎更靠近秦军。在楚军新败的情况下,楚怀王没有选择暂避秦军锋芒,而是选择亲临火线。
试想一下,楚国刚刚遭逢惨败,而作为一国之君,熊心的身影却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了前线。当楚军将士们看到自己的国君就那样站立在自己后方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想法?一国之君尚且不畏死难,站立在他们的身后不远处。那么他们,又有什么可怕的!
我想,这、不是一个胸无大志,软弱无能的懦夫的表现。
其次,他一并收缴了项羽、吕臣的兵符,将二人的军队收归己有。同时任命刘邦为砀郡太守、封为武安侯,驻军砀郡。项羽为长安侯,号鲁公,驻军彭城西。而另一位吕臣则担任司徒,驻军彭城东面,并任命吕臣之父吕青为令尹。
这位吕臣原本是陈涉身边的侍从官,对陈涉忠心耿耿。陈涉败亡时,他正在新阳。听闻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便组建了一支用青头巾裹头的军队,号苍头军。他得知陈涉被庄贾杀死,发誓要替陈涉报仇。于是便率领军队,重新打回陈县。攻克之后,杀死了庄贾,再次以陈为楚都。可是秦军怎么会答应,秦军的左右校尉再次率领军队攻克了陈。吕臣势孤,只得率军撤退。但这人比较耿直,陈县是陈王的地盘,尽管他死了,但是他的灵魂仍在。我还就和你耗上了。于是,吕将军重新集结兵力,准备再次进攻陈县。
这一次,他得到了一位猛人相助。正在吕臣准备进攻的时候,手下来报,当阳君黥布(此乃猛人,以后会出场)来了。
吕臣一听大喜,兄弟,雪中送炭啊。在得到黥布的帮助后,二人率军再次进攻陈,赶走了秦军。就这样,吕将军一门心思的在这边打拉锯战,而那边熊心已经被立为楚王了。
于是,吕臣便率军东进,汇合项梁部。背景就是如此,但仔细看看,就会得知,楚怀王的这一安排,可谓是他的得意之作。
稳定军心、收回兵权暂且不说,他还提携了刘邦。因为在他看来,刘邦此人势不可屈居人下,把他和项羽提升到一个级别,这是一个很好的制约。另外对于实力派吕臣,不仅封赏他本人,还连带他的亲属。牢牢地处理把握好关系,不怕他不感激自己。
纵观现在的楚国内部,项氏一下子从军政首席人物被排斥到了权利边缘。况且项羽的周边还有军队监视,这个时候,项梁当初想象到了但是认为不可能的场面还是出现了。
而我只能说,熊心的这种安排,在一段时间内,很是成功。这就是一个“放羊娃”为了昔日的荣光,如今的尊严所做的努力。
有时候,我们要尝试着突破迷雾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东西。我一直坚信,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这似乎可以看做是楚怀王熊心人生中的第一次闪光点。而在楚怀王之后的生命过程里,他还有着两次机会来展现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斗争到底、永不妥协。当然这是后话。
现在,一切似乎都在控制之下。但是这种安排,换做了别人,或许也就成功了。但是楚怀王所面对的,是项羽。而他所提携的是刘邦。
这一次,项羽不仅兵权被削,而且还被排挤到了政治权利的边缘。所有人都对之避犹不及。可是我想,刘邦并没有如此。相反的是,是他首先与项羽商议,撤回到楚国的中心。
当此之际,项羽孤身领军在外所能起到的实际效果也许并不如他身处朝中所能得到的实际效益。因为他最需要的就是重新树立项氏在朝中、军中这两方面的人心。这样,才能重新夺回权力。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他成功了一方面。项羽重情,也很有义。
我想,也许在之后的那惊天饭局中,刘邦的这次帮忙依旧回荡在他的脑海里。当然,这是后话。
对于刘邦来说,在彭城期间,亭长大人继续发挥了他强大的社交能力。对于楚怀王的亲信以及一些楚国旧贵,相信他还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因为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会发挥作用的。现在不论是楚国内部的纷争,还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刘邦看的一清二楚。
而他现在要做的是,你们斗着先,不关我事哦。虽然乐得有人给地位、给粮食、给兵力。但是,保护你楚怀王?开玩笑嘛不是。当初我起兵,岂是为了你?。
但现在来说,楚怀王这颗树,还是值得暂时遮着太阳的。其实有的时候仔细想想,与刘项生活在一个时代,是所有逐鹿天下的人最悲哀的一件事。
于是,在项羽为了稳定自身而费尽心思时,刘亭长还能得空喝杯茶。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实力。但很快,新的征途来到了。
赵国的危机
视线放到西北方几千里之外,一座坚城之上。两个人正在一脸烦愁的看着城墙外不远处的一片黑压压的军队。当真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可是此刻这两人真的是别无他法了。因为他们知道,现在能做的就只有固守待援了。
章邯,你这厮简直欺人太甚了!
话说章邯击败项梁后,他做出了一个影响重大的决定。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该年闰月),章邯正式挥师河北,平叛赵国。
之所以如此,正是基于章邯此前的一番考虑。因为击败项梁以后,他认为楚军已经不堪一击,覆灭只是时间问题。楚国是目前反秦力量的领头羊,楚国项梁已灭,其他国家势必树倒猢狲散,所缺少的不过是一柄巨斧而已。
只不过这柄巨斧不仅仅要砍断大树,还要杀光猢狲。所谓枪打出头鸟,当楚国这只大鸟暂时衰落时,赵国这只麻雀,自然也就显露出来了。
对于章邯的这次决定,很多人表示不解,或者直接说是此人不通将略。因为在他们看来,假若章邯趁此时机猛攻楚国余部,当此楚国内部纷争之际,大局走向也未可知。
但尽管历史允许假设,却并不能更改。事实上,当时的章邯恐怕也是迫不得已。他孤军深入,尽管战斗力充沛高昂,但却远远比不过赵国齐国这样的本地户。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的逐个消灭。山东有六国之多,他为了尽快的扑灭义军,不可能一口气一直穷追猛打一个国家,因为他耗不起。
他知道,不论齐国、无论赵国,千万不能允许他们站稳脚跟。那样的话,一旦六国真正的复苏,瞬间便会汇聚出数十万的精锐大军。凭他一支周旋于六国中间的孤军,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所以他必须要将这些草创的六国以最快的时间扑灭。
纵观章邯出征以来,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似乎都离不开两个字。一个字是快,另一个字便是奇。
从击溃周文到扑灭陈涉,仅仅六个月。紧接着便是魏咎、田儋、项梁。到了秦二世二年九月,天下风起云涌刚刚一年。还在活动的主力义军就只剩下刚刚建立九个月的赵国、重建不到三个月的齐国,以及人心惶惶、新逢惨败的楚国。因此,在章邯看来,可能只有速战才是解决这一切的做好办法!
此刻的章将军就好比一个身处于漫天火海之中的救火队员一样。他只有一只水枪,却要面对四面八方的滔天火焰。他刚刚减弱了一方的火势,可是另一方却已经烧到了他的屁股了,他就不得不回过头来扑灭或者说减弱这一方的火势。
所以,就算章邯知道,此刻不能放过楚国。可是他却不得不放过楚国。救火队员章邯先生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啊,正所谓东墙西墙不可兼拆,都拆了我住啥?
而东方的楚国自然也是趁机得到了喘息,当然这也是后话。
所以,他决定,挥师北上!当秦军北上之后,二十万秦军立刻势如破竹,很快就打下了邯郸。章邯为了防止赵国再次复国,不仅迁走了当地百姓,还毁坏了当地城郭。逼得赵王歇和张耳不得不逃入巨鹿(郡治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进行坚守,以待援军。
等一下,赵王不应该是陈涉的老乡武臣吗?这里怎么变成赵歇了呢?您别急,且看一下片段回放。
当初武臣称王后,不仅派了韩广北上经营燕地,而且还派遣了李良等人北攻常山郡(郡治东垣,即恒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北)、太原郡(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韩广自立为燕王不必说,李良开始进军也是十分顺利。但秦朝毕竟不是泥捏的,很快李良在太原进攻受挫,寸步难行。也就在此时,秦国的守将谎称秦二世派人送来了劝降战书,类似于只要投降好处多多。但李良身为赵国大将又是当地有名的贵族,思想觉悟怎么会用这种小恩小惠来衡量呢?(实际上很是怀疑)
就这样,李良压下了此事,准备亲自回邯郸报告武臣前方战况。当一行人风尘仆仆的赶回时,突然前方出现了王驾。李良赶忙率领手下下跪行礼,可面对恭敬的李良和众将士,车上仅仅很随意的回了一礼。这一回礼可坏事喽,李良一看,这不赵王他姐吗!你妹的,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岂能受此等侮辱!
此刻,秦二世的劝降书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也正是在此时,他的手下趁机劝道:
“将军一向地位高于武臣,现今却受到这种侮辱,不如趁此机会,杀进邯郸,自己称王。”
前面说过,李良的思想觉悟小恩小惠无法衡量,但这种天大的诱惑却足以令其动摇甚至改变。于是李良率军追上赵王的姐姐,杀了个一干二净。紧接着趁着守军不备,一举冲入邯郸,杀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幸亏张耳陈余平时耳目众多,逃过一劫。赵国陷入一片动乱。但张耳陈余是不会放任这种情况的。很快二人集结军队五万人准备反攻。
可是问题来了,因为张耳陈余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相当有把握的。那就是,他们一旦除掉了李良,未来的赵国向何处走?难道,要他们两人自己去当赵王吗?但好在,宾客众多的张耳先生得到了一个来自他的宾客的令他极为满意的方案。
“门主,您和陈先生虽然知名度很高,但是赵人大多数不买账(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只有拥立赵王后代,才能成就大业啊。”
听到了这个建议的张耳笑了出来。因为门客所说的赵人不服的问题正是他所担心的。可是一旦真正的找到了赵国王室的后人,就不怕赵国人心不聚。凭借两人所掌握的实权,赵王也只不过是傀儡。到了那个时候,赵国的一切还不是掌握在他与陈余的手里?
就这样,秦二世二年一月。张耳陈馀一番寻找,终于找到了赵国王室后代赵歇。而赵歇也就成为了赵王,以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为都城。张耳陈余分别以丞相、大将军的身份加以辅佐,并进攻打败了李良,迫使李良投降章邯。
本以为赵国就此安定,可谁成想。才短短的几个月,章邯就来了。尽管张耳陈余是发自内心的不欢迎。可是没办法,打不过人家,也只能有苦难言。
因此,几番交战过后,赵王、张耳被困巨鹿。大将军陈余也只得收拢常山郡残部数万人驻扎在巨鹿北面,和城中互为犄角。
虽说如今的章邯新败项梁,威名正盛。但起初张耳却也不是十分的惧怕。只因为,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是赵地!秦赵是宿敌,长平一战,四十五万赵军先后陨落人手,赵人与秦人可谓不共戴天。本以为凭借这股意念,还能坚守下去与秦军周旋。
可没过多久,不论是城里的赵歇、张耳,还是城外的陈余,都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军人数激增,而且多出的秦军还把巨鹿给围上了!
经过几番试探,他们发现,这股秦军似乎战斗力极强,甚至说比诸之前的秦军更多了一种气势!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哪来的秦军!必须要搞清楚!
就这样,经过仔细侦查,赵国终是得知了这支大军的来历。此军乃是秦军精锐边防军上郡王离部。原来章邯为了一举剿灭赵国,在自己率军进击的同时,还紧急请求朝廷调派上郡王离率军二十万南下助战。
这下赵国算是傻眼了,那一刻,张耳、陈余的心彻底的凉了下来。也许,他们距离壮烈的日子,不远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了解这支军队。
七年前,秦帝国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却匈奴,荡平阴山。几乎把匈奴头曼单于打残,使得匈奴在十余年内不敢南下阴山,每次路过都是远远观望,鼻涕一把泪一把。
后来,三十万大军在蒙恬统率下,驻守帝国北疆,修筑万里长城。
再后来,蒙恬受赵高诬陷自杀,部队交给副将王离指挥,尽管统帅换了,但边防军仍旧是边防军,因为新任统帅王离也是个狠人。
王离,父王贲,祖父王翦。王翦王贲者,秦帝国名将也,名满七国。而王离本人也颇为争气,用兵也很有一套。很快他指挥军队把巨鹿团团围住,使得城外陈余与城内赵王张耳部首尾不能呼应。
另一方面章邯亲率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巨鹿以南的棘原(今河北省平乡县南)。一来防止诸侯军救援,二来筑起了直通王离大营的甬道,来运输粮草。照此情景下去,似乎破赵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且还不会太长。
并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以证明赵国此时的部队人数,但据保守估计总数也就是十余万。况且如今的赵军士气低落,与秦军的近四十万大军相比,高下立分。为今之计,只有派人求援了。
很快,燕王韩广表示,会派遣部将臧荼率军前来帮兄弟一把。齐国的被田荣赶跑的田都也是率部赶来。听到消息后,赵歇、张耳心里一阵感动。可是感动归感动,俗话却说得好,远水解不了近渴。现在城内人心惶惶,正是需要上下团结一心的时刻,大将军陈余既然拥兵数万,那就别待着了,赶紧来啊!
赵歇和张耳立刻派人去催促陈余进兵解围,可是这一去,出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使者回来明确的传达了陈余的意思,不来!当几次交战过后,陈先生见识到秦军兵力的强大,不敢去了。在他看来,自己手下这点兵,去了也是白搭儿。反倒不如保守兵力,等待援兵,伺机反击。这一等待,就是几个月。
按理说,陈余的这种做法,似乎还有些道理。可是他忘记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他自己本身就是赵国的大将军,连他都不去救援,又怎么能够奢望其他诸侯前来解围呢?
这一次,陈余害怕了,尽管很有可能他很相信张耳的能力,守个几月应该不是问题。但更多的,的确是不敢。虽然说不做救援可以避免手下这支生力军产生损耗甚至是覆灭,但一旦章邯攻打赵国成功,下一个目标一定是他。他所依赖的便是赵国,赵国都没有了,他又落下个不忠不义之名,岂不是得不偿失?说到底,依旧是私心。
陈余的做法彻底激怒了张耳,老子城里粮草极度匮乏,士兵连饭都吃不饱,怎么会有战斗力!?你坐拥军队,耽搁一天两天不是问题,却一连几个月不来!难道我是战神吗?
这个时候,张耳也顾不上什么军事形势了。他想起了以前和陈余的交情以及自己对陈余的帮助,又对比陈余现在的做法,气儿简直就是不打一处来。于是他又派出了张黡、陈泽突围出去找到陈余,这一次不是求而是骂。张耳打算用义来羞辱陈余,你愿意来不来!但实际上这么做还是想让他来。二人对陈余转述张耳的话道:
“起初咱俩是刎颈之交,如今我和赵王生死只在旦夕,您拥兵数万,却不肯相救,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假如你遵守诺言,为啥不和秦军拼了?还有着十分之一二的获胜希望!”
陈余听到这话,也是沉思了一会儿。但紧接着,他吐露了自己最真实的心声:
“我私下里估摸,我就是去也是白搭儿,白白的全军覆没啊。”
正当张耳使者刚要说什么的时候,陈余又说了:
“况且我之所以不去同归于尽,是为了给你和赵王报仇啊。再说了,去同归于尽,就好像把肉送给猛虎,有什么好处啊(还想着好处)”
意思就是兄弟你去吧,我会默默地哀悼你的。这就是陈余最真实的想法,不论你怎么说,就是不去。追悼会一应事宜,交给我,你们放心。
使者算是明白了,也没法不明白,陈先生说的简直太直接了。可是二人依旧不死心,他们受命而来,必须要再做一次尝试。于是二位使者再次劝道:
“局势危急,需要同归于尽来确立信义!管以后,有时间吗!”
看着面前情绪激动的二位使者,陈余也是一阵热血沸腾。接下来,陈余先生大义凌然的说道:
“我死没什么顾惜的!”
使者立刻高兴了起来,看来陈余终于要出兵了,可他们马上听到了下一句话:
“只是死而无益啊。但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话去做”
于是陈余给了二位使者五千人马,前去同归于尽。说白了,我就是不去,你们去吧。就这样,张陈二位使者毫无疑问的全军覆没,而陈余依旧无动于衷,张耳仍然急的上蹿下跳。从这一刻起,二人的交情已然出现裂缝了。
但不用担心,张耳同志,救你的人很快就来了,只不过,你还要坚持。
复仇之路【本书目录】《这才是刘邦》目录
【上一章】 第十四章未完成的秦楚之战
【下一章】 第十六章溪云初起日沉阁
【诚意推荐】 简书连载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