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169:盛世背后的危机——《叫魂》4

2023-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阅读时间:2023年10月6-8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叫魂》

阅读范围:第二章《盛世》

阅读整体感受

这一章进入了分析的环节。主要解释了几个问题:

为什么是和尚乞丐?

为什么是事发于1768年的“乾隆盛世?

为什么是苏杭一带?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感觉有的地方很晦涩和啰嗦。以下是结合个人理解的总结记录,算是抛砖引玉,也希望大家去读原文,也许会发现不同的角度和内容,有不尽之处请指正。

本章的阅读思考题

1.当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程度是否能抵消人口巨大增长带来的问题?

2.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对当地人生活安全的看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章大致内容和个人理解

一、盛世中一些政策影响

作者介绍了当时的一些“德政”,比如摊丁入亩、废除奴籍制度等,看似的好事也存在着一些隐患。

摊丁入亩就是不收人头税改收土地税,这样农民就会多生娃了以充实劳动力。无地的农民也更愿意成为佃户,不用纳税交点租金也能求得温饱。而土地主也会因为地太多而增加纳税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大地主圈地囤地,缓解了普通农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但是这样也会放松对人口管理,毕竟人多人少地不会跑,税收是不会减少的。

废除奴籍制度。之前的官宦人家是可以蓄奴的,这种奴隶是终身的,而且是时代为奴的。这和清朝入关时对战俘的控制有关,这也是游牧民族充实部落力量的普遍方式,后来也推行过一阵军户制,不够很快被征兵和雇佣兵方式取代了。书中提到,废除奴籍制度就意味着不再有终身制的奴隶了。这样依赖曾经的奴隶获得了平等的身份可以通过科考实现阶级跃升。二是皇家对人民的直接控制力更强了。如果想为奴为婢可以通过买卖或者雇佣的方式,劳动力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了。

这两种制度都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小农经济社会,人力是宝贵的生产资源。按理说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然而当时的现状是人多而岗位有限。

二、盛世下的经济问题

第一章的案件都繁盛在江浙地区,书中中重点分析了为什么徽州的商贾多,地势的原因耕地面积极少,也就只能背井离乡外出经商谋生了,造成这些地区的流动人口很多。

苏杭一带的制造业很发达,高度的专门化生产导致当地的粮食生产力有限,粮食大多靠外来漕运来补充。商品交易的需求势必吸引很多如徽商之类的商贾聚集此处。当时的国际贸易中,清朝处于贸易顺差,大量的白银流入,看似一派繁荣的景象,实际上通货膨胀造成了苏杭米贵,一些底层的自由职业者吃不起饭沦为乞丐。

三、流民的特点

书中提到“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以及富庶的三角洲与贫瘠的山区之间的巨大差异。与经济地图上这一倾斜趋势同时而来的则是人口的持续流动:移民与过客,商人与江湖骗子,僧人与进香者,扒手与乞丐,拥塞在十八世纪的道路上。”

第一章中的案件主角多是和尚。书中说儒教认为那些人是“甘心剃发为僧,并不顾父母妻子,则行踪可疑”之人。民众存在虚伪的虔诚(也就是临时抱佛脚),一些流民冒充僧人道士以结善缘的名义讨要钱财,甚至一些不法之徒混迹其中“奸良莫辨”。

所以一些向外流动的人被排挤到偏僻的、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地区。而那里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口口相传”的小道消息,所以很容易由于误传和夸大,扩大对于陌生人的敌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