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别怕,我们聊一聊死亡
周末带着十岁的儿子去看了《寻梦环游记》,电影的画面和音乐都很美,温情感人,值得推荐。
图片来自网络
影片以墨西哥的亡灵文化为背景,传达了这样一种对死亡的看法: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孩子,你认为这样的设定对吗?
孩子说,不对。
墨西哥的亡灵文化,并非单纯来自于人们对死亡的蔑视,对家人的怀念。追其历史,它来自于阿兹特克文明的献祭仪式。阿兹特克人在殖民者到来以前,信奉太阳神等神灵,他们杀死俘虏,或砍头,或剥皮,将人血洒在祭坛上,献祭给太阳神,以确保太阳能有足够的能量再次升起。有时一天要用一千多人来献祭。阿兹特克人为了猎取俘虏,常常彼此发动战争。因此在墨西哥的传统文化中,骷髅是常见的符号,也就不足为奇。
在影片中,亡灵的世界,是个既不可怕,也并不算美好的世界。曾经作恶的人可以继续享受偷取来的名利,曾经悲苦的人继续过着凄惨的生活。而这些亡灵却还要面临第二次死亡——被活人遗忘。
按照这样的逻辑,任何一个来到亡灵世界的死人,最终都会再次离开,因为在活人世界上能记住他的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电影中“老祖奶奶”的父母,既没有出现在家庭祭坛上,也没有出现在亡灵世界,没有活人还记得他们。这样说来,所谓的亡灵世界,也不过是个中转站而已。
墨西哥的祭祖文化,与我们中国传统很相似,我们也很看重供奉祖先。我们也有类似的节日,只不过中国的“清明”,“鬼节”安静肃穆,人们或扫墓,或烧纸,寄托哀思。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有一个亡灵的世界,我们称为阴间,那里需要活人为先祖供奉食物和金钱。但是等一下,当我们在给亲人烧纸焚香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另一种说法,人死了以后,要过一座“奈何桥”,喝一碗“孟婆汤”,之后就会忘了活着时的一切,重新投胎成为另一个人。我们一边在祭祀祖先,遥寄哀思的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们的护佑,另一边,却被告知祖先已经投胎。这就好像我们给远在外地的亲人充了话费,却不知道对方已经换号了。而作为一个活人,我们谁也不记得自己前世是谁家的祖宗,那么贡品都去哪儿了,给谁了?这不矛盾吗?
无论是亡灵世界的再次死亡,还是转世投胎,各种文化中关于死亡世界的故事总是疑点重重,互相矛盾,不是吗?——其实这些都不矛盾,它们指向同一个答案:
死亡后的世界究竟如何,我们无法知晓。
死亡,唯独死亡,是人类无法控制,也不能明白的神秘事件。哲学家们苦苦寻求死亡的奥秘,称死亡是所有哲学难题的起点。人们害怕死亡,躲避死亡,希望自己一直活着,但谁也逃不掉,谁也看不透。人们期望死后仍有灵魂,灵魂仍有记忆,记忆里仍有爱。其实人类真正想要的,不是亡灵世界这个中转站,而是永恒。
明明是被限定在短暂时间内的生命体,我们却在期望永恒,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也许真的有永恒存在,所以我们才会如此苦苦寻求。
从古至今,我们看到每个人都会死,身体会腐败,尸骨会灰飞烟灭,即使有少数人因神秘的力量有过起死回生的经历,也最终逃不过死亡——
只有一个人,他说出了这样的话:
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约翰福音》10:18
他真的从死亡的彼岸回来,带着胜利的喜讯,拥有永恒的生命,再也不会朽坏,并且承诺一切跟随他的人,也会进入永恒的国度,不再有第二次的死亡。于是人们惊呼:
“厉害了,原来还有这种操作!”
他用什么战胜了死亡?用死亡。
《耶稣受难记》死亡,不仅是击败人类的敌人,也是上帝用来拯救人类的武器。
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我不在乎这世界上是否有人记得我,因为他会永远记得我。我知道我的名字早已记录在他手中的生命册上,不可磨灭。我的梦想也在他手中,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为了爱他;我的家人也都爱他,我相信我们会在同一个地方相聚,直到永远。
孩子,死亡没什么可怕,它是生命的一部分,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更不是中转站,而是通向时间之外的永恒。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会有恐惧,会有悲伤,但只需要忍耐,信心和盼望,我们终将战胜它。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约翰福音》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