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点错过一场好电影
昨晚被一哥们硬拉到他兄弟的茶室,一起喝茶互吹。聊累了,哥们打开了网络电视。
《隐入尘烟》这四个熟悉的字眼又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曾经在电脑上点开过这部电影,当时只看了不到两分钟就关上了。
因为我不喜欢电影中土里吧唧的画面,还有那色彩单调得近乎贫乏的摄影。在我的印象中,电影应该是画面绚丽多彩的艺术。
就因为我的这个成见,差点让我错过这部好电影。
想起昨天中午就有人在朋友圈发有关《隐入尘烟》的抖音,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不错。加上昨晚看它的豆瓣评分竟然高达8.5分,我于是试着点开,想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看完影片已经半夜十二点多了。看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的压抑,看完后我居然感到了胸闷,如鲠在喉,嘴巴却吐不出一个字。这部片子,太令人难受了!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是农村困难户马有铁,是个四十多岁木讷迟钝又大字不识一个的单身汉,经人介绍,娶了一个同样木讷寡言的女人曹贵英。这个女人除了残疾还伴有尿失禁,家里人能够把她嫁出去,相当于甩掉了一个包袱。
马有铁不但忍受着被亲戚剥削劳动力,而且碍于乡里乡亲的情面,他还经常要去医院去给村民的债主献血,以维持他的生命。谁叫马有铁是刚好可以救人的“熊猫血”呢?债主如果病死了,村里的人也要不回工钱了。
她们的房子就是低矮的黄色土胚房,墙上帖个红纸剪的大红“喜”字,这应该就是家里最好的装饰画了。
贫困村里这样的一对木讷夫妻,就像是一对天涯沦落之人的组合。他们生活的全部,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劳作。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一起用毛驴耕地,一起播种,一起收割;一起看孵小鸡,一起喂鸡……
他们夫妻之间没有任何浪漫的谈情说爱,他们沉闷的生活就是为了获得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但是他们之间的感情确实都溶在了生活的细节里:
马有铁田头抓到野生鱼烤熟后,自己先尝过,然后把鱼肉扳下来塞进贵英的嘴里,像是吃着世上的至高美味。
每次农田归来,马有铁都会把贵英抱上驴车,坐在车头。他赶着有媳妇坐着的驴车,归来都是喜滋滋的。
自从他的土胚房被人占领,他和贵英就自己动手,建起了自己的土胚房。马有铁辛辛苦苦制成的晒在露天的大片土砖,突然遭遇大雨时,两人手忙脚乱地赶着用尼龙袋给土砖遮雨时,都淋成了落汤鸡,却在雨中鼻涕伴雨自得其乐。
夏日夜晚,马有铁和贵英躺在房顶上一起乘凉,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贵英的腰上,一头系在自己的腰上,是为了防止贵英睡着后掉下房顶。同时也印证了村民们说的“马有铁恨不能把媳妇系在自己的腰上”。
当马有铁说房子建好了,给贵英买个大电视机,然后将她送到省城医治时,木讷少语的她这一刻竟然也是微微地动容,她自言自语:“我没想到,像我这样的人竟然有一天还会有自己的家。”显然,此前她没有被人善待过。只有嫁给马有铁后,她才有了温暖。
尽管日子仍然贫穷,但是好日子似乎也不远了,村里给马有铁民申请了一套扶贫商品房。没想到马有铁认为商品房无法养鸡养驴,他觉得无法住,于是拒绝了。
故事的结局是个悲剧。有一天,曹贵英给马有铁送饭时掉进了水渠,淹死了。她的死,让马有铁的生活支柱崩塌了。他料理完贵英的后事,放生掉养了多年的毛驴,还了它的自由;他卖光了所有的粮食,用得来的钱还光所欠的人情与债务,然后服下农药,追随贵英而去。
最后那个曾经寄托了马有铁和曹贵英美好生活希望的新建土胚房,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扬起了一阵黄色的尘土。这房子,就像卑微如蝼蚁的马有铁和贵英,隐入了尘烟,就像从未存在过。
整个故事平淡无奇。影片采用了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拍摄方法,用几辆高档汽车与驴车的反差,忖托出贫穷与落后同时存在的社会现实。没有批评与讴歌,没有夸张与煽情,没有娇柔与造作,有的只是近乎乱真的朴实感以及来自社会底层的贫困和压抑感。
这种贫困和压抑感,在我们从小经历过的年代里也存在过,曾几何时,它已经被深深地遗忘在了很多人的心底。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让我们淡忘了曾经不堪的年代。
影片却似乎用力撕开了蒙在伤口上的华丽敷贴,让血淋淋的事实重新暴露,让人感到疼痛却无力叫喊,感到同情却爱莫能助,想逃避却无能为力。这足以让浮躁的人心重归于冷静。
这部影片表现手法简单,也没有剧情高潮,却被广泛认为是近年难得的好片。就因为它击中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了众多的共鸣和思考。
影片能够有这样的影响,与其说是由于影片艺术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如说是由于当代观众的欣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部影片拍得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