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让你的孩子不叛逆,让你的生活更轻松
火车上,地铁里,亲戚朋友家,饭店商场里,谁还没遇到过几个熊孩子呢。面对这些翻天覆地一刻不得闲的熊孩子,你心里大概也问候了几百遍他的父母吧。
熊孩子闹腾,父母的错,孩子不成器,父母没教育好。子不教,父之过,那谁来教父母教子呢?古语说,慈母多败儿,棍棒下出孝子,按着古语来教子,很多孩子在严苛中长大,缺失的爱,挨过的揍,让他们和父母间总有隔阂,没什么话可说,也没什么心灵的沟通。现在又说,不打不骂教出好宝宝,那就做慈爱的父母,一不小心又成了溺爱,孩子成了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又叛逆,又啃老,又妈宝,还和父母不共戴天。到底该怎么做父母,孩子又该怎么管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就提出,父母是应该也可以被训练的,没有谁天生会做父母。戈登博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弟子,他在1962年开发了一门“父母效能训练”的课程,帮助父母更好的解决和孩子的矛盾,减少家庭中问题的存在。
1970年,戈登博士把课程中的技巧和原则写成了《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教给广大的父母如何通过训练,减少家庭的问题区,让亲子关系更融洽。所谓的训练,其实就是自我认知的改进和行动的完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又该采用什么样的行动方案。
1. 颠覆传统认知,让父母成为接地气的存在
父爱如山,母爱如河,父亲是天,母亲是地,对父母的赞颂,把父母架到一个高度。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啊,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啊,老师怎么能犯错。父母的爱是深沉的,在外忍辱负重,回家却强颜欢笑,只报喜不报忧,生生让自己成为矛盾体。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里,戈登博士告诉我们,父母也可以不完美,做真实的自己。
当你拖着劳累的身体回到家,精力充沛的孩子想要你陪玩的时候,你可以坦诚的跟孩子说,今天特别累,我想单独休息十分钟。
戈登博士告诉你,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没必要强迫改变,差异性的存在,不等同于拆台。试想,爱打游戏的爸爸,即使在努力的和妈妈统一战线,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不能玩游戏”,这样表里不一的所谓教育,孩子只能心生反感,爸爸是迫于妈妈的淫威才说游戏不好的。
也许你会想,父母意见都不一致了,孩子岂不是更没法管了,到底听谁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再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到底该不该管?也或者说,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运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的基本原则——问题归属原则,谁的问题谁负责。
2.问题归属原则-谁的问题谁负责
权责不分是管理学中的大忌,其实家庭中也一样。戈登博士把家庭中的问题分为三类:孩子的问题,父母的问题,共同的问题。谁的问题谁负责,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解决,父母的问题,父母解决,共同的问题,采取协商的方法解决。家庭中很多矛盾产生的原因,就是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插手,共同的问题,父母要专政。
比如,孩子上学穿什么衣服,这是他的问题,他应该负责,父母可以提建议,但要按孩子的意愿来。几点出门,这就是共同的问题,因为父母要送孩子去学校,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定时间,到了指定时间就出发,即使孩子衣冠不整,那是他的问题,他来承担。
在处理任何事情之前,在脑海里先过一遍,这是谁的问题,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症下药,问题就会减少很多。
3.解决问题的技巧
解决问题,仅仅靠一颗想解决问题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技巧。比如,积极倾听,发送“我-信息”,没有输家。这些技巧不只适用于解决亲子问题,同样适合任何沟通场景。
- 积极倾听
重点是倾听,不提建议,不指责,不批评。说起来容易,能做到却很难。
孩子考试没考好,粗心大意丢了分,心情不好。孩子找你倾诉,如果你热心的告诉他,你应该怎样怎样,他可能会越来越少的跟你沟通。因为他自己也知道,应该认真听讲,仔细答题。他只是想倾诉,你只需要积极倾听,认可他的情绪就够了。
积极倾听,重点在倾听和认同。如果孩子要求你给出建议和指导,当然不要吝啬。否则,一定要控制自己想指点江山的欲望,倾听就好。
- 发送“我-信息”
我-信息,对应的是你-信息。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回家晚了,没有打电话告诉你,你怎么跟孩子沟通。
你-信息:你回家这么晚,都不说一声,你心里有没有我,有没有这个家。孩子听到之后,大概会头也不回,砰地一声就关上自己的房门了。
我-信息:你回家这么晚,没打电话告诉我,我有些担心,晚上治安不好,怕你出什么意外。
两种沟通方式,前两句话都是陈述事实。你-信息中,是你揣测了孩子的想法,而且是恶意的揣测。我-信息,更强调我的想法,我的感受。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发送“我-信息”,是引起负面对抗最少的表达方式。毕竟,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感受则是各有不同。我无法揣测你的感受,所以,我如实表达我自己的感受,这是无可辩驳的。
- 没有输家
没有输家,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理念。有了冲突,和孩子一起定义冲突,寻找解决方案。很多时候,表面上的冲突形式,并不是内在需求的表现。
比如,你在看肥皂剧,孩子要看动画片,看起来是对电视控制权的争夺,结果就是两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如果再往需求上追溯,就可以有第三种第四种解决方案。你看肥皂剧,孩子看动画片,都是想娱乐,放松。那就可以有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比如你们一起玩游戏,出去踏踏青,踢踢球,跳出问题本身寻找解决方案。这就是没有输家的理念。
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的理念和技巧,其实不仅适用于解决亲子问题,人际沟通,工作生活中都适用。家人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只要有沟通的需要,都可以灵活运用。做好自己,分清问题的归属,运用适当的技巧,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技巧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世界,看起来远不止1+1=2这么简单,但归根究底,也就是1+1=2这么直白。不管我们是什么关系,父母兄弟,亲朋好友,领导下属,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谁都是独立的人。把握好分寸,分清各自的权责义务,把纷杂错乱的纠结都抛开,世界也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