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认知,启动新能量——听弯弯老师写作讲座有感
喜欢记录生活,慢慢到喜欢用文字表达感受与思考,再后来形成了一个习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经历过的,统统都写下来。其实就是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
写着写着就想着,自己的文字要是能像看到的一本本书上那样优美与深刻,该多好。于是,开始各种途径学习写作。再之后壮着胆儿公开发表自己写的文章。
听过、看过无数回“要有读者思维”,严格来说,这方面有些进步,没再那么“自嗨”,有点习惯写作时仿佛对着面前的假想人在诉说,只是,我忽略了“价值感”。
今天听了弯弯老师的讲座,突然意识到我对输出价值感的念头不是完全没有,是不够强烈,是一种在书写中的被动行为,是偶尔灵光闪现,不是特别的有意而为。我努力在寻找有读者“聆听”之感的书写,却忘却我说的东西,对他而言有用吗?
在简书上写作整三年,在这里我几乎每次都是随心所欲的写。除了撰写论文,我会很有意识地构思框架结构,平日写作都是像高山流水率性奔腾,全凭写作时冒出的灵感。今日弯弯老师讲座听下来,刷新了一些认知,收获很大,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三点,整理如下:
一、写的文章能帮到读者什么?
帮助他人,有三个层面,一是认知的拓展与更替,二是切实可行能操作的方法,三是情感上美的体验。实用文章最主要看前两点。
所以,那些特别自我的文字放着自己看就行,如果经历给到自己醒悟,而这份醒悟能够给他人启示,那就值得公开发表。
我们写文章不是为了得到一个评价“他会写”,为了获取他人的认可。而是我们通过文字传递了什么价值观能够给他人带来正向的影响,介绍什么方法帮助读者在某个领域获得进步,传播一种理念,启发读者结合自身展开思考。
总之,读来要有获得感。
其实,我们自己看文章也是这样的心理。风花雪月,不一定感兴趣,再美也是别人的;实际有用的,会吸引眼球;思辨类的,会刺激大脑追问下去。
这样一番思考,我似乎对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有点儿清晰了。
正因为要对熟人公开发表,过去日记式的自我表达的文章不会轻易发布,但到底要发布什么样的文章也没想清楚,所以公众号的更新很慢,顾虑特别多。假如,每次要发布的文章我就是冲着能够帮到熟悉不熟悉的朋友,我的步子就会大胆一些,阅读量也会相应地升上去了吧。
二、摸清期刊、报刊发表文章的要求
弯弯老师说写作投稿要注意时间节点:节日前夕、开学或期末时期、热点新闻。而不是全凭自发的灵感来,这不就是有的放矢吗?
写什么,我从来没考虑各报刊需要什么,弯弯老师神了!我一直在自娱自乐哪!
既然想要写作投稿,那么做一些这样的案头工作就很有必要。先熟悉各报刊的内容、风格、“喜好”,再看看其中哪个栏目特别贴合自己的写作“冲动”,然后研究被录用的文章具体的情况,自己的文章与之差别是什么,字数要求是什么。
弯弯老师还非常细致地在邮箱里将经常投稿的报刊邮箱标注归类。如此用心,怎会不成功!
感到特别幸运能够遇上弯弯老师,在这不长的共读共写日子里,才一周不到的时间,收获已颇丰。
三、文章投稿也要有换位思考
人与人相识第一印象很重要,这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网络上各种平台的交往,尤其是没有具体一来一回对话的信息交流,我们往往会忽视“第一印象”。因为在没有具体人物的时候,我们容易欠缺换位思考。
过去,我用邮箱投稿,也会用到礼貌用语问候对方,但仅止步于此。我压根没有考虑过,对方打开我的邮件,他最需要拿到什么信息,怎样的操作能够便捷获得他想要的信息。
因此,当弯弯老师介绍邮件名称中要带有四要素:文章名、作者姓名、电话、投稿什么专栏;邮件正文除了问候语和个人信息之外,还要粘贴投稿的文章,方便编辑老师快速了解文章内容,可以快速做出判断。
我被弯弯老师如此细腻的思考惊呆了,这样的换位思考充满温度。这不仅仅是一种邮件交流的技术,更是一种人与人打交道的礼仪之道。
天道酬勤,可千万别只是低着头埋头苦干。战术要勤,战略更要勤。弯弯老师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何为“无专精则不成”。
阅人、阅书、阅理、阅世,打开一扇窗,就能看到一片新天地,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