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象与骑象人》有感
前几天读了一本《房间里的大象》,与这本《象与骑象人》里面的“象”不是一个品种的大象。这里的“象”指的是人内心的感觉情绪等。
这是一本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将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交织在一起,从人类心理机制的角度去积极、理性地寻找幸福和人生的意义。
在心理的组成各部分里,有一部分是我们内心的自动化系统,包括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等等,作者把这一部分比喻成一个大象;而内心的另一部分就像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他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积极心理学的先锋派领袖,被人们称为“21世纪最不应该被忽视的心理学家”。《象与骑象人》也被称为最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积极心理学著作。而这本书的议题“幸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关心的话题,可是关于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个问题,古今中外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那现代心理学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这就是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让我们一一来看。
为什么我们会不幸福?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他的代表作《变形记》里讲过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女主人公在对自己情人的爱和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
我们也经常感受到一些神奇的力量:认真工作和打游戏或刷微博会把我们拉向不同的方向。正是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却揭示了我们的心理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过去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有独立意志的,可以自由地决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然而,《象与骑象人》这本书告诉我们说,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我的骑象人理性地告诉我,哪条路是对的,但是我内心的大象却把我带向了错误的方向。所以,相比于骑象人,我们的内心更多地受到大象的主导。”
当然,理性不是完全没有作为,只是说骑象人的角色,更像是大象的一个顾问。如果大象和骑象人意见相同,骑象人才能指挥得动大象,而如果大象真的想要做什么,骑象人根本斗不过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你突然顿悟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人生的方向,但仅仅三个月之后发现自己还在原点,所以靠下定决心骑象人是改变不了大象的。
我们心中的大象,总是会放大痛苦的感受,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正如富兰克林所说:“我们哪怕是生点小病,都感受得非常明显;可是我们健康得活蹦乱跳,却毫无知觉。”
听起来内心大象的这种“自寻烦恼”特点很让人窝火,可是,如果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有这样的特质其实非常合理。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说:事情没有好坏,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之所以觉得不幸福,主要是心中大象的负面反应造成的。
追求幸福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大脑中除了大象之外,还有骑象人。尽管骑象人是一个顾问,但是如果他技术精湛,能够正确地引导大象的话,就有可能找到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
内心的大象对幸福的感知有一个原则,叫“适应原则”。适应原则是指对现况判断的标准,看现状和已经适应的条件相比较,是更好还是更坏了。“适应”其实是神经元的一种特性,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
理解了适应原则,就明白了为什么刚换了更大的房子,刚买了更好看的衣服时,感到非常幸福,可是一旦习惯了之后,就觉得生活还很无聊。想要再买更大的房子,更漂亮的衣服,找回那种幸福的感觉,结果就陷入了佛陀说的“执着于身外之物的苦海里”。如何找到幸福呢?佛陀又说了:放下身外之物,向内求,想要幸福,要追求自己的内心。
但是佛陀的观点不够全面了,大多数身外之物是不值得追求,但还有少数的身外之物,能够给带来持续的幸福,并值得追求。最重要的两个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全身心投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研究发现,猴子有自发主动行为,它自己有好奇心、自愿去做的事情。比如,猴子会在没有外部奖励的情况下,饶有兴趣地研究带有机关的开关怎么打开。人也一样,我们都有发挥自己潜力、展示自己优势的渴望,找到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投入,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更容易产生进入心流的状态,也就是忘记时间、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极致产生的那种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个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能够理解稻盛和夫在《活法》这本书中曾经说过的话,他说:“努力工作是体味人生真谛的方式。”
所以,努力地从事那些让人充满热情、从内心愿意去做的事情,就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
如何超越自我的局限呢?
幸福当然很美好,可是幸福和幸福的层次也不一样。在所有人类的文化里,人们在群体中影响自己内心感受的情况,往往可以分成两个维度:一个是水平维度上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喜爱;另一个是垂直维度上表现出来的你在社会上的地位或阶级。
作者认为,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第三维度,也就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作者称为“神性”的道德维度。这里的“神性”的意思是说不管有没有上帝,我们内心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敬畏感、自我的提升感,这种提升感能让我们内心充满幸福的感受。
如果提升感能让人的精神感受升华,那如何才能获得这种提升感?康德曾经说过,真正让他心存敬畏的东西有两样,一样是人头顶上的星空,另一样是人心中的道德戒律。“体验大自然”和“感受高尚道德”能够带来的是提升感的两个重要方式。
关于在大自然中感受到提升感这件事,爱默生就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写到过。他说:“当我站在荒野平地时,我就消失了,我变成了一颗透明的眼球,我看到了一切,我的心已经完完全全被这不朽的、无限的美景所占据。”如果想要体验大自然带的提升感,并让精神升华,我们可以去探访这些大自然的神奇,这种经历带来的提升感、幸福感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而培养甚至看到高尚道德行为带来提升感这件事,每个人也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比如,当我们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到洪水当中救人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热泪盈眶,心中有一份提升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超越了自我而感受到的新的、更高层次的提升感。
除了感受大自然和高尚道德,还有第三种方式会让人产生这种提升感,那就是加入一个群体,去做超越自我意义的事情。在人生事业的追求里,也可以通过加入一项超越自我意义的事业而产生自我提升的幸福感。比如,很多电影演员拍电影只是为了赚钱,所以他们在大众眼里只是明星,而印度的著名演员阿米尔·汗,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却投入到了更大的超越自我利益的事情,他会为妇女、为穷人发声,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人们,所以阿米尔·汗在印度不仅仅是一个明星,还拥有“国宝”的地位。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了一个观点:以利他之心度人生。做事时不仅仅考虑着自己,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利益。在一个群体之中,大家一起为着一个利他的目标努力,就更能感受到这种神圣的提升感,获得持久的幸福。
这两年来因为加入“定投人生课堂”和“007行动”,更多的感受到什么叫“极致利他”带来的幸福感。这里摘一段优秀的爱萍战友与曙东战友的一段对话:到了核心的圈子,能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关键是有没有利他,去付出,有服务生命的意识和愿力。